侧面柱碰撞工况下锂离子动力电池结构安全: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2024-01-24 13:42:21·  来源:汽车测试网  
 

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动力电池的结构安全性成为车辆安全设计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某车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包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旨在了解电池在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结构响应,为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支持。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1.1 电芯模组建模

电芯模组采用硬制铝壳形式,与传统的刚体模型不同,我们在有限元模型中引入了变形损伤的考虑。电芯力学性能采用MAT63材料进行模拟,以更真实地反映电池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如电芯数量、形状等经过充分考虑,确保建模的准确性。


1.2 外壳与内部材料建模

电池模组外壳采用铝制材料进行建模,以模拟真实材料的物理性质。内部材料的选择与参数设置使用MAT63模型进行仿真。各部件的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在建模过程中经过精细调整,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质量单元配重

为保证有限元模型在仿真中的质量平衡,我们对动力电池包进行了质量单元配重。总质量为441kg,这一步骤确保了模型在碰撞仿真中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质量分布情况。


2. 模型验证

模型验证是确保有限元模型在仿真中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通过与实际侧面柱碰撞试验数据的对比,以及进行灵敏性分析和结果一致性评估,我们可以全面评估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效果。


2.1 碰撞试验数据对比

在进行模型验证时,首先需要获取整车侧面柱碰撞试验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电池结构的形变、应力分布等关键参数。通过采集试验数据,并将其与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模型在模拟侧面碰撞工况下的准确性。


关键参数对比

对比电池结构的关键参数,如变形量、应力分布等。通过在试验和仿真中测量和模拟这些参数,可以评估有限元模型在预测电池结构响应方面的能力。


图形对比

绘制试验数据和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图形对比,包括形变云图、应力分布图等。通过目测和数值比对,可以直观地了解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


2.2 灵敏性分析

进行有限元模型的灵敏性分析,通过调整关键参数,如电芯模组的数量、外壳材料的强度等,评估模型对输入参数变化的响应情况。灵敏性分析有助于确认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并检验其对参数变化的鲁棒性。


参数调整

通过逐步调整关键参数,观察模型在不同参数设定下的仿真结果。关注模型对于电芯模组数量、外壳材料强度等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结果对比

将不同参数设定下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模型在参数变化下的响应情况。通过评估不同参数设定下的模型一致性,验证模型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2.3 结果一致性评估

综合试验数据对比和灵敏性分析的结果,对有限元模型的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估。这一步骤旨在确认模型在多方面验证中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


综合对比

将试验数据对比和灵敏性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综合考虑不同条件下的仿真结果,确认模型在各方面验证中的一致性。


误差分析

进行误差分析,评估模型与试验数据之间的误差。通过分析误差来源,进一步改进模型,提高其仿真精度。


2.4 结论与改进建议

通过模型验证的全面评估,得出有限元模型在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仿真效果。根据验证结果,提出可能的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些改进建议可能涉及模型参数的微调、材料模型的优化等方面,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3. 结果分析与安全性设计

在有限元模型建立和验证的基础上,本节将对侧面柱碰撞工况下锂离子动力电池结构的仿真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性设计策略。


3.1 电池结构响应分析

通过有限元模型的仿真,我们得到了电池结构在侧面柱碰撞工况下的响应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电池模组的形变、应力分布、负荷传递情况等关键参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电池在碰撞中的行为。


变形分析

观察电池模组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情况,特别关注电芯模组的扭曲、外壳的变形等。通过变形分析,可以确定在侧面柱碰撞下电池结构的薄弱点和可能发生变形损伤的区域。


应力分布

分析电池结构中的应力分布情况,了解在碰撞过程中各部位所受到的应力情况。通过应力分布的分析,可以确定电池模组在碰撞中的受力集中点,为后续的结构优化提供指导。


3.2 安全性设计策略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仿真结果,提出一系列安全性设计策略,旨在提高电池在侧面柱碰撞中的抗击性,确保车辆在事故中的安全性。


结构改进与优化

通过对电池结构响应的深入分析,确定可能的结构薄弱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改进与优化建议。这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电芯模组的支撑结构、优化外壳形状以提高抗击性等。


材料优化

考虑引入新型材料以提高电池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冲击性。通过替换部分结构材料或采用复合材料,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吸能结构增加

在电池结构中引入吸能结构,通过吸收碰撞能量减缓冲击力传递。这可以通过设计吸能材料、结构形状等方式来实现,有效降低碰撞对电池结构的冲击程度。


系统智能保护

考虑在车辆设计中引入智能保护系统,监测侧面碰撞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激活电池结构的保护机制。这包括电池内部隔离、压力释放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池受到的冲击。


3.3 结果应用与改进建议

通过提出的安全性设计策略,我们将仿真结果应用于实际的电动汽车设计中。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如进一步优化模型、细化参数调整等,以不断提高电池在侧面柱碰撞中的安全性能。


通过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我们探讨了侧面柱碰撞工况下某车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包的结构安全性。本文提出的有限元模型在试验数据对比、灵敏性分析和结果一致性评估中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电池结构响应的分析为安全性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性设计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更加精细的模型调整、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智能安全系统的引入等方面,以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能。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