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研究

2019-02-23 14:56:28·  来源:智车科技(IV_Technology)  作者: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三、自动驾驶商业化存在的挑战
 
(一)核心技术尚未成熟
自动驾驶汽车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技术还尚未成熟。加州 DMV 公布的 2017 年度自动驾驶“脱离”报告显示,Waymo 平均发生 1 次“脱离”的英里数为 5595.95 英里,通用 Cruise 是 1254.25 英里,其他企业的“平均脱离里程”不足一千英里。
目前来看,激光雷达造价较高,产能有限,象征着未来趋势的低成本、小型化、固态化激光雷达还尚未完全成熟。视觉感知技术虽成本较低,但需要复杂算法及大数据模型的支撑,受环境影响较为严重。智能化计算芯片能耗较高,比如英伟达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Drive PX 2,功耗高达 425W,而下一代能够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Drive Pegasus,功耗为 500W,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基于车联网应用的 5G 通讯技术尚未正式投入商用,难以支持自动驾驶网联化协同感知、控制的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等通信需求。
 
(二)自动驾驶产品成本较高
商业化运营公司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在于系统、平台、算法,以及车辆调度、策略等偏软的方面,而采购原型车辆,加装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以及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所需要芯片等硬件设备将会产生大量成本。以谷歌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为例,其搭载的激光雷达单个成本约为 10 万美元,高精度 GPS 和惯性导航系统成本共达 15 万美元,这意味着仅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成本就高达 25 万美元,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将会高于 25 万美元,是普通汽车的数倍,较高的成本难以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因此,在产业发展前期,自动驾驶汽车难以在私家车市场得到大量部署,相比而言,如网约车平台公司、物流公司等 B 端企业,对价格容忍度较高,更加容易克服高成本的不利条件。由商用车市场先行普及自动驾驶汽车,能够率先开展商业化运营服务及应用,继而逐渐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再逐渐将自动驾驶汽车导入私人乘用车市场。
 
(三)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比如谁来负责车辆量产制造,哪些企业提供软、硬件技术和部件供应,谁来扮演服务运营商的角色,谁来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开展商业服务的收益应该如何分配,服务中产生的大数据由谁来管理,又将如何释放核心价值,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自动驾驶汽车未来上路,不仅带动人工智能、车联网、智能芯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将与通信网络、道路基础设施、交通管理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等发生深度、频繁的交互,目前其商业化应用的模式尚未清晰,企业间应加强合作,需要建立一个跨领域协同发展的机制,以助推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问责制度仍有欠缺
联合国《国际道路交通公约》修正案明确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将驾驶的职责交给车辆,从而驾驶的责任人不再一定是人类驾驶员,也可能是车辆本身。与传统汽车不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或将不存在人类驾驶员,其驾驶行为的控制权将逐渐转向机器驾驶,车辆制造商、车辆拥有者、系统供应商、运营服务提供商将取代驾驶员成为新的责任主体,一旦发生事故,彼此间责任的分配方式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也尚未有完善、明确的问责制度可供参考。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