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道结构改进对汽车除霜性能的影响分析
1.CFD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
除霜性能国家标准GB11555—2009
1.2 除霜过程分析
式中,tice为霜层温度,℃ ; tS 为固相温度,℃ ; tL 为液相温度,℃。
A 区霜层简化模型
霜层吸收的热量Q为:
式中: λg为风窗玻璃的导热系数,W/( m·℃ ) ; L为风窗玻璃厚度,m;t为除霜时间,s;S1为霜层与风窗玻璃接触面的面积,其余S2,S3,S4,S5和 S6为霜层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m²; h为霜层与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W/( m²·℃ ) ; tτ为玻璃表面温度,℃,tτ为时间τ的函数; tair为空气温度,℃。根据汽车除霜除雾实验相关国标GB11555—2009规定,一般设定tair为-20℃。
1.3 物理模型的建立
所用的乘员舱物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乘员舱网格模型
为保证CFD仿真的精确性,风窗玻璃处的网格尺寸应尽可能小,对风道、格栅、风窗玻璃和两侧玻璃能观察到后视镜的部分局部加密,采用2. 5mm的网格,其它区域采用10mm网格。体网格数量超过6百万,求解器中,时间步长设置为1s; 内部迭代为5次; 最大时间步2000步。先进行稳态计算,然后再将物理模型改为隐式不定常模型进行瞬态计算。
风道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中间两个为主出风口,用于风窗玻璃的除霜; 两侧为侧出风口,用于后视镜视野区的除霜。
风道模型体网格示意图
汽车风窗玻璃所在平面与气流在XZ平面投影的夹角,称为除霜出风口处空气的碰撞角,用Φ 表示,如图所示,
碰撞角Φ 示意图
1.4 边界条件设定
计算时,假定空气为不可压缩流体,湍流模型为Realizable k-ε 模型,差分采用2阶迎风格式,隐式解法。在风窗玻璃外表面激活thin film模型模拟霜层,霜层厚度根据国标GB11555—2009相关规定,环境温度设定为253±2K,动态随机变化。按照实验,计算的霜层厚度设定为0.44mm,除霜风道入口空气流量为350m³/ h。出口边界为压力出口,压力设置为0。其它边界均设置为壁面边界。
2.风道的改进设计
除霜风道结构直接影响汽车空调的除霜性能,先根据经验方法确定风道的结构,并进行风量配送的CFD仿真分析,对风道不合理处进行改进。
下表为风道的4个出风口的风量设计目标与仿真得出的风量分配结果。由表可知,中右出风口风量比例过高,超过了目标值,而中左出风口的风量较少,会导致A'区除霜较快而A区较慢。
针对以上问题,对风道结构不合理处进行相应的改进,在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增加导流板,均匀两出风口的出风量,引导热风向主驾驶除霜出风口流动,增加左侧出风口和中左侧出风口风量,甚至超过中右侧和右侧出风口的风量,保证驾驶员正对的风窗玻璃A区优先除霜。改进后的风道风量分配如表所示,由表可以看出,改进后的风道风量分配比例较为合理。
3.格栅布置的优化
通过改进风道使各出风口的风量分配满足实际需求后,再借助改变格栅相对风窗玻璃的倾角,来改变碰撞角Φ 可能是进一步改善除霜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设定碰撞角Φ为50°,55°,60°,65°和 70°进行仿真,对不同角度时玻璃的平均温度和霜层厚度进行对比分析。
3.1 风窗玻璃外表面平均温度对比分析
碰撞角越小,热风距离风窗玻璃内表面距离越大,在热风吹向玻璃的过程中,与驾驶舱内的空气换热量增加,使热量有效率ηQ下降。碰撞角过大,热风吹向风窗玻璃表面时,与玻璃接触面积减小,使玻璃被加热区域变小,也不利于快速除霜。
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碰撞角Φ为50°和55°时,风窗玻璃外表面温度最高。
不同碰撞角玻璃外表面平均温度变化曲线
3.2 霜层平均液相率σ 对比分析
下图为不同碰撞角Φ 对应的时间—平均液相率曲线由表可见,碰撞角Φ 为 55°时,效果最佳,除霜时间为1300s。
Φ=54°和Φ=56°时 900s 除霜效果图
与下图比较可知,Φ=54°和Φ=56°的除霜效果都不如Φ = 55°时,故碰撞角 Φ = 55°时除霜效果最佳。
不同Φ 和时间下的除霜效果图
4.实验验证
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除霜实验。根据国标GB11555—2009,将被测车辆置于能容纳被测车辆且维持实验温度在-18±3℃ 的低温实验室中进行,用喷枪将 0. 044g /cm³乘以风窗玻璃面积值的水量均匀地喷射在玻璃外表面上,实验结果见下图,
实验除霜效果图
首先开始除霜是驾驶员侧对应的A区,这与改进风道后仿真得出的风量配送比一致。在碰撞角Φ=55°实验得出的除霜时间为1340s,与经过CFD仿真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误差为4% ,认为仿真结果有效。
5.结论
(1) 将风道与格栅作为整体进行改进,利用 CFD仿真软件,对某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空调的除霜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发现原除霜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风量分配不合理,除霜效率低。通过改进风道结构,调整风量分配,满足了风量分配的设计要求。
(2) 在风道达到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对格栅的布置进行改进,通过STAR-CCM+对三维乘员舱模型在不同碰撞角Φ 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Φ=55°是最佳除霜碰撞角,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
(3) 在车型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FD仿真分析的方式对风道和格栅碰撞角Φ的数值模拟,以减少开发周期和成本。
文章节选自: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最新资讯
-
中国汽研获中国船级社氢燃料电池产品检测和
2025-01-20 17:43
-
中汽中心工程院风洞实验室顺利通过天津市重
2025-01-20 17:36
-
中国新的汽车GNSS技术标准:准备进行合规性
2025-01-20 17:36
-
燃料电池测试设备故障对结果准确性的隐性影
2025-01-20 17:21
-
浅谈PHEV车辆整车CAN线束布局设计
2025-01-20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