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兴起的自动驾驶创业热潮,温度正逐渐冷却,科技公司如今变得更关注当下,也更愿意脚踏实地去探索落地模式,这一变化,正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原来越多的初创公司开始选择以清扫车、物流车这类低速载物的汽车产品作为主营领域,从技术导向转变为产品驱动。最近几年相应的无人驾驶产品的发展也呈蓬勃之势,在这里给大家盘点一下近几年来国内相应的商业化应用产品和实地使用图。
低速、简单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车辆
图一 仙途无人清扫车队
图二 清扫车“明星产品”——蜗小白
图三 酷哇机器人清扫车于长沙橘子洲公园实测
图四 青岛慧拓清扫车
图五 森源集团清扫车产品现场演示
图六 济宁中科清扫车进行路边清扫
图七 上海同驭汽车公司清扫车
图八 新悦智行无人清扫车渲染图
图九 天隼科技-无人驾驶接驳车
图十 北汽摩欣欣巡逻车执行巡逻任务
图十一 智行者无人物流车在清华校园中送饭
图十二 江铃轻卡无人物流车示意图
图十三 百度-“新石器”L4级无人物流车
图十四 京东小型无人物流车
图十五 极智无限兜售机器人——小兜
清扫车、物流车等商业化产品的扎堆出现也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首先,这一类产品成本较低。以低速清扫车产品为例,市场价格可以低至5万~6万元,远远低于乘用车产品,而相应的人工清扫费用相比之下就显得非常高。一辆自动驾驶清扫车仅一两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降低人工成本的方法。
其次,低速无人车所需要掌握的技术、控制以及安全考虑指数的层次较低,导致无人驾驶清扫车更容易达到安全层面的要求。以“蜗小白”为例,其主要依赖3个方面保证安全,一是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各种传感器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的监控;二是自动识别危险场景并作出相应判断;三是依赖稳定的硬件系统,保证整车指令的快速传达与响应,这些综合作用保证了蜗小白的安全工作。而乘用车由于不可能一直保持低速运行,而且也要执行更复杂的任务,所以其安全性很难达到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因此,以蜗小白为代表的低速自动驾驶产品在这几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蜗小白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省市投放,并于清华大学、北京海淀公园、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落地运营,累计投放百余台。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就像汽车代替马车一样,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驾驶清扫车会完全替代人工清扫。
商用车领域的自动驾驶车辆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国内主流的低速、简单场景下的无人驾驶车辆,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自动驾驶商用车领域。相较于技术难度最高的乘用车,商用车的行驶路线比较固定,速度也较低,而且也有着巨大的市场,因此许多车企、科技公司都在进行商用车的技术研究,近几年也诞生了许多产品。接下来从无人驾驶小巴、客车两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下。
1、百度无人驾驶小巴——阿波龙
说到无人驾驶小巴,便不得不提到阿波龙。作为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阿波龙已经在北京、雄安、深圳、福建平潭、碧桂园、湖北武汉等地开展商业化运营,可以说是众多产品中商业化程度最高、技术水平最高的无人驾驶产品。
阿波龙是百度和金龙客车合作生产的全国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微循环电动车,内部不设方向盘和驾驶位,也没有油门和刹车踏板。其车身长4.3米,宽2米,共8个座位,核载14人(含6个站位),采用纯电动动力,充电2小时,能跑百公里。
2、厦门金旅第二代无人驾驶客车——星辰
作为金旅研发的第二代无人驾驶客车,星辰是能够在封闭园区及固定道路条件下,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的L4无人驾驶级别的量产方案车型。相比于第一代,其在三大技术方面有了全面提升。
首先,车规级零部件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该车型搭载多个型号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快速定位、环境准确识别以及精准的横纵向控制,其零部件几乎都是可量产的车规级产品;其次,自动驾驶深度学习能力更强,算法层控制能力更为精准、稳定;第三,人机交互更为舒适便捷,更重要的一点是,其6.2米的车身长度能够有效填补大型公交的空隙,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连接。
3、国内其余主流产品
无人驾驶商用车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无法保证安全
相较于乘用车,无人驾驶商用车的场景已经比较简单,但与普通乘用车不同,商用车乘客较多,事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安全仍然是各大车企需要考虑的问题,车企也就必须进行更多的道路测试、更好的设备确保乘客的安全,这也无形中拉长了车辆的制造周期。
2、成本高昂
以上文提到的金旅无人驾驶客车为例,其感知系统需要多个型号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设备,仅激光雷达的市场单价就可以达到几万美元。有的车辆还配备了价格高昂的高精度GPS、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由于国内目前部分技术及零部件质量相较落后的原因,核心零部件都依赖于进口,且短期内无法量产化。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驾驶的投入费用将依旧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