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 正文

基于多种混合动力系统构型的48 V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2019-09-10 14:10:46·  来源:汽车技术研究所  
 
1 48 V系统概述P0构型如图5所示,电机辅以较大蓄电池,发动机停机时,电机仍可带动空调的机械压缩机运转。皮带柔性连接效率有限,故电机为发动机提供助力和回收
1 48 V系统概述

P0构型如图5所示,电机辅以较大蓄电池,发动机停机时,电机仍可带动空调的机械压缩机运转。皮带柔性连接效率有限,故电机为发动机提供助力和回收动能的能力有限,BSG适用于自动起停,单独使用时以12~25 V微混和48 V轻混为主,实际常与其它构型配合使用。

图1所示为奥迪Q8的混合动力系统[1],装有48 V皮带传动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Belt-driven Starter/Gen⁃erator,BSG)和电动压缩机。另外,主动悬架[2](见图2)、主动(电动)横向稳定器(见图3a)也都是基于48 V系统开发的。博格华纳最新推出的功率为5 kW的eBooster®电子增压器(见图3b)也采用48 V技术,涡轮增压器实现从eBooster®到eTurbo®同样靠48 V系统实现。

装有48 V电源系统的车辆可使用电机起步,滑行时可用电机回收能量,全油门时电机可协助输出动力,电动空调在发动机停机后仍可工作。对混合动力系统来说,48 V电气系统不仅优化了自动起停功能,还具备了发动机停机滑行、制动能量回收、加速助力和纯电运行功能。相比于12 V系统,48 V系统电压更高、可带动更多电气设备、可提高动力电机功率、为汽车电路系统的用电器提供更大的能量。48 V的混合动力系统对整车布局不是颠覆性的,相比于90 V或更高电压的系统,成熟度较高,成本可控。48 V系统的最高充电压是56 V,在高压保护方面比较简单。48 V系统的缺点是电动机比强混系统的电动机功率小、电压低,不足以支撑汽车在纯电状态下加速,仍需搭配发动机使用。
图1 奥迪Q8的48 V系统[1]
 
图2 奥迪A8的48 V主动悬架[2]
 
图3 48 V横向稳定器和48 V增压器

系统的电压间接决定混合动力的深度和上限,电压可有效提高电机功率,高转速时也可获得更大的扭矩。目前也有采用90 V系统的轻混车辆,与48 V系统相比功率更高,在辅助驱动、制动能量回收、起步驱动等工况下表现更好、可塑性更强,不过也需配备更大直径的高压保护线,碰撞安全要求也更高。

2 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分析

2.1 混合动力产品分类与构型

混合动力汽车可分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HEV)、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和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SHEV),或分为普通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anger Extended Electric Vehicle,RE-EV),按混合程度又分为微(弱)混汽车(Micro Hybrid Electric Vehicle)、轻(中)混汽车(Mil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和强(重)混汽车(Ful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对于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根据电机相对于传统动力系统的位置,混合动力方案可分为5种构型,即P0、P1、P2、P3和P4,如图4所示。P0构型的电机安装在发动机前端,以皮带与发动机相连,又称为BSG,受传力的皮带所限,多属具有起停功能的弱混。P1构型的电机在发动机后端与发动机刚性相连,也称为起动/发电一体机(Integrated Starter and Generator,ISG);因无法与发动机脱开,输出的动力受发动机拖累,多以轻或中混为主。P2构型的电机安装在变速器与发动机中间的离合器之后,这种构型技术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效率不是很高;P3构型的电机安装在变速器输出轴;P4构型的电机安装在后桥上,这种技术多与其他构型联合使用。
图4 混合动力的5种技术构型

2.2 不同构型的功能特征

2.2.1 P0构型

3.3.2 节能对比
 
图5 奥迪A8的BSG[2]

2.2.2 P1构型

P1构型将ISG固连在发动机飞轮处,取代传统飞轮,发动机曲轴与ISG电机转子同转,支持发动机起停、制动能量回收。图6所示为P1构型示例。除自动起停、微混和轻混外,ISG也用在100~200 V的中混系统中。

P1构型的电机与发动机刚性连接,可实现动力辅助,需要时,ECU控制ISG补充动力,保持动力输出与经济性的平衡。在制动过程中,ISG可实现制动能量回收,还可依据车速施加辅助制动力矩。因电机与曲轴必须同步转动,电机需要较大的扭矩和体积,同时轴向尺寸需要较小从而可置于原有飞轮的位置,成本较高。
 
图6 奔驰S400 Blue Hybrid[5]

P1没有纯电模式,多为中混,不适合强混汽车。与BSG相比,ISG更节油,同时,较高的驱动力矩使得动力性能更佳,但成本也更高。P0和P1构型的缺点是,电机与曲轴必须同步转动,在制动能量回收和滑行模式下,也因带动曲轴空转而浪费动能并增加噪声和振动。

2.2.3 P2构型

P2构型在电机与发动机、电机与变速器间装有离合器,纯电动行驶时电机可与发动机断开,变速器挡位也可被电机利用。与P1构型相比,P2构型可实现纯电驱动,因配有变速器,电机需求扭矩不大,降低了成本和电机的体积。P2构型应用最多,但其对变速器要求高,如果变速器不能快速切换到空挡而起动发动机,就需要起动电机满足快速起停的要求,需在原发动机飞轮处增加中低压起动电机,或在发动机前端增加BSG,后者称为“P0/P2系统”,属双电机串并联混动系统。

同轴P2构型混合动力模块[6]如图7所示;P2构型也可使用减速齿轮(平行轴)结构[3],如图8所示;P2构型还可通过皮带与变速器输入轴连接,如图9b所示。
 
图7 P2构型混合动力模块[5]
 
图8 P2构型混合动力侧集成[6]
 
图9 48 V-驱动及混合动力[7]
 
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最好的电驱动技术是功率分流(Power Split,PS)技术,如丰田混合动力系统(Toyota Hybrid System,THS),但受限于单行星排/双电机系统(见图10)、双行星排/双电机系统及三行星排/双电机系统(见图11)专利的保护。
图10 单行星排/双电机专利构型
 
图11 三行星排/双电机专利构型
 
2.2.4 P3构型

P3构型在纯电动行驶时要克服被拖动的变速器的加速阻力,电机动力换挡为无级无动力中断。相比P0、P1和P2构型,P3构型的优势是纯电驱动和能量回收效率高、急加速表现好。P3构型的空间布置较适合后驱车型。如需起动发动机或实现自动起停,在发动机前端增加BSG,即成为“P0/P3构型”。电机位于差速器上时的P3构型如图9c所示。

2.2.5 P4构型

P4构型中电机与半轴集成,电机通过链条或齿轮驱动后轴或前轴,图12所示为齿轮驱动的P4构型电动驱动轿;直接使用2个轮毂电机的轮边驱动也属P4构型,如图13所示,轮毂电机转弯的性能更好(但对电控的要求极高),省去了轮轴和差速器带来的效率损失和额外质量,但车轮质量增加,影响平顺性。
 
图12 P4构型电动驱动桥(GKN)
 
图13 P4轮毂电机(亚太机电/Elahe公司)
 
P4构型的最大优势是电机和发动机可分别用于驱动不同驱动桥,实现四驱。电机与发动机实际上是通过地面耦合的,工作性质与并联很类似,但在车上没有机械连接,在纯电驱动和纯发动机驱动之间切换的本质是前、后轮驱动的切换,对车辆操控性和平顺性有不利影响,因此P4构型强混较少,主要为轻/中混,或是以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驱动为辅的插电式混合动力。
 
3 48 V技术应用于不同构型的潜能分析

3.1 48 V技术特征
 
采用同样电线束的截面,48 V系统的功率是12 V系统功率的4倍,也表征了能量需求的增加(见图14)。48 V可实现的功能[5]如图15所示。48 V电动零部件主要集中在最大功率大、工作时间占比多的区域,12 V电动零部件主要集中在相反区域;其中20 kW级的P2/P3/P4驱动电机、10 kW级的P0/P2驱动电机和1 kW级的水泵的工作时间占比都达90%左右。
 
图14 48 V与12 V系统功率对比/线束截面积[6]
 
3.2 功能对比
 
研究表明,5种构型组合的功能表现如表1所示[3],48 V混合动力的功能差异可用图16[5]解释。
 
图15 48 V系统可实现的功能[6]
 
表1 功能比较[3]
注:*表示MT用E-Clutch;**表示P2用SSM。
 
图16 混合动力功能对比[6]

3.3 性能对比
 
各种构型车辆与基本配置的传统机械四轮车型的特征比较[3]结果列于表2。
 
3.3.1 动力性能
 
通常用车轮路面的驱动力、功率或动力因数与车速表达汽车的动力性,电池和电机所形成的动力特性与汽车发动机的外特性不同,某车型(整车整备质量为1 500 kg)车轮驱动力与车速的关系如图17a所示,对比P2、P3或P4所形成的动力-速度曲线,与纯发动机驱动有所不同,尤其是各挡的低速阶段,驱动力呈平直特征,这也是电动汽车通常较传统车辆动力性能好的原因,图17b所示为130 km/h工况下电机去耦的情况。
 
表2 特征比较[3]


注:0表示基础;+表示优于基础;-表示差于基础;*表示机械四驱。
 
图17 车轮驱动力与车速的关系[3]
 
迫于环境压力,为了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汽车节能技术形成了多条技术路线,如柴油化路线、混合动力化路线、纯电动化路线等。汽车上电气部件和电动部件越来越多,12 V电压的蓄电池电量已显不足,无法长时间为车用电气设备提供足够的电能,因而48 V电池系统的开发受到重视,国外知名厂商已开发出多款基于48 V系统的产品,并已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不同构型所能达到的节能效果不同[8-9],基于世界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工况的研究结果[6]如图18所示。以CO2排放减少量为横坐标,以系统成本的增加为纵坐标,获得不同构型车辆减排与系统成本对比[3]如图19所示。
图18 WLTC工况下的减排效果[6]
 
图19 不同构型减排与系统成本[3]
 
3.4 不同构型48 V系统的成本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在燃油系统基础上增加了电池和电机等,不同构型的成本增加不同[3]。不同混合动力构型的成本相对比较结果如图20所示,总体上,同轴比平行轴成本略高。
图20 不同构型配置的48 V系统成本相对比较(2020年以后)[3]
 
4 混合动力与48 V的高效组合
 
4.1 混合动力附加质量与纯电续驶里程
 
混合动力具有双系统,如果把传统发动机的整车质量和附加的电驱动系统质量区分开来,对比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质量增加和纯电续驶里程。以CULT研究样车[7]为例(见图21),与现有的4种混合动力车型的比较结果如图22a所示。相应的增重续驶指数(附加质量与纯电续驶里程之比)如图22b所示,相比而言,CULT研究样车的增重续驶指数有优势。
 
图21 CULT样车[7]
 
P2构型混合动力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带冷却EGR的柴油发动机和12 kW/48 V的电机),在主动运行和弱化(Phlegmatisierung)阶段,电机和发动机的功率分配[7]如图23所示:在主动运行阶段,仅有电机工作,克服行驶阻力;在钝化阶段,为满足更大的功率需求,发动机开始工作。在排放方面,插电式相比电量保持(Charge Sustaining,CS)模式排放的CO2和NOx分别减少17.5%和27%[7],如果用更高的EGR、适当增大动力电池、用电热催化器,有进一步降低排放的潜力。
 
图22 5种混动的整备质量、附加质量和增重续驶指数[7]
 
图23 电机和发动机功率分配[7]
 
4.2 针对柴油车的48 V混动理念
 
混合动力也是柴油车进一步节能的技术方向之一,FEV针对柴油车给出了48 V混动设计理念及成果,柴油发动机的气路[10]如图24所示,驱动系统[10]如图25所示,发动机前端装有BSG(48 V),配备电动压缩机(48 V)、12 V发动机起动机和12 V车载网。
 
图24 HECS-Ecobrid气路[10]
 
柴油车含混合动力功能的软件架构[10]如图26所示。通讯、故障管理和复杂驾驶员等基础软件没有变化。在应用软件上,需扩展的功能有协调动力总成控制模型(Coordinator Powertrain Operating Model,CoPOM)、发动机扭矩结构(Engine Torque Structure,ETS)、发动机运行模式选择(Engine Operating Mode Determination,EOD)和应用级故障管理。新增软件功能有能量管理、动力增强控制、BSG控制、能量回收、电压缩机控制、DC/DC控制。
 
图25 FEV-HECS-Ecobrid驱动系统[10]
 
图26 包括混合动力功能的软件架构[10]
 
在发动机转速为1 200 r/min时,不同增压策略下的发动机进气管压力、排放随时间的变化情况[10]如图27所示。WLTP工况下不同措施的节能效果[10]如图28所示。
 
图27 不同增压策略下的排放[10]
 
5 汽车电气化的发展与市场预测

5.1 汽车电动功能的需求增长
 
汽车电动化后,汽车产品电气功能和用电需求不断增长[4],预测的结果如图29所示。2025年汽车电动或电气功能的最大用电需求增长至12 kW,是2015年的3倍。
 
图28 48 V综合措施的CO2减少量(WLTP)估算[10]
 
图29 不断增长的产品功能和用电需求[4]
 
5.2 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预估
随着保护环境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混合动力汽车在业界受宠,比较乐观的估计,以2015年为起点,基于LMC汽车咨询公司的分析,传统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预估结果[10]如图30所示。目前,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研发和生产投入还较少[11-12]。
 
图30 各种汽车份额预估[10]
 
5.3 48 V技术的未来需求预测
比较乐观的估计是,到2025年,全球对采用48 V产品车辆的总体需求达到1 050万辆,全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28%,如图31所示。
 
图31 2015~2025年48 V系统销量[4]
 
6 结束语
 
在相关政策的导引下,中国的纯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投入较多,插电式混合动力投入较少,48 V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更少。面对电动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及燃油车仍是主流的现状,以及未来电动化零部件不断增多的需求,国内车企也应紧密跟踪48 V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重视48 V系统部件的研发与应用。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