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公司特斯拉
一方将这家电动车公司捧上天;另一方则唱衰,认为它最终会被对手们干掉。
换句话说,特斯拉要么一劳永逸改变汽车行业,要么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关张。
不过,如果我们放下财务、竞争和 Elon Musk 这个神奇的存在,从理性、中立、客观的角度观察特斯拉,其实是能得到更多独特解读的。
如果说特斯拉在电动化上的技术积累可能会被对手迎头赶上,那么它在数据上绝对无人能敌。
特斯拉正在利用这些数据搭建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复杂的神经网络。
大数据还是「明日之星」吗?
硅谷喜欢用一些热词来形容「下一个划时代的产品」。
就拿大数据来说,它就被称为「新型石油」。
这个形容非常贴切,数据就像埋藏在地壳中的石油,等待着人们去开发、提炼和利用并借此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不过,多年之后的今天,大数据这个概念的光芒却开始逐渐暗淡。
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攫取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这些数据是否有自己的组织架构。
事实上,我们已经陷入 Gartner 所说的大数据「理想幻灭的低谷」(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这项技术没能像十年前预想的那样,成为庞大的统一数据平台。
大数据风口过了之后,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成了新的香饽饽。
不过,不同于社交媒体平台(只想优化算法来售卖广告),大家还是保持着初心,用心在做有意义的事,特斯拉就是其中之一。
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对数据、AI 和 ML 的熟练整合与运用,而它们凝聚成了特斯拉的神经网络:
一套将传感器、数据、通讯、CPU、外围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的超级系统。
这些关键节点不但能相互配合处理信息,还能像人一样适应与学习。
大赛已经开场
华尔街分析师相信,自动驾驶带来的市场潜力是万亿级的。
这也是特斯拉、Waymo 等科技巨头和传统制造商投入一切疯狂争夺的原因。
其实转念一想,你就会意识到,自动驾驶这个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向我们的驾驶习惯中渗透了。
类似定速巡航、ABS 防抱死等技术的普及,其实就是人类在一步步逐渐让渡车辆控制权。
而特斯拉的 Autopilot,可能是当下能在市场上买到最复杂的驾驶辅助系统。
不过,从半自动驾驶升级到全自动驾驶并非易事。
我们如何能保证车轮上这台电脑能在这个疯狂世界中保持思考、判断并作出正确决定?
要知道,全自动驾驶系统的成熟至少需要工程师投入数百万小时的精力,他们得写代码,定义并不断精炼算法、3D 模型,在这期间模拟器和测试车还一刻都不能停。
当然,这是特斯拉眼中的「传统」方式,而 Musk 最擅长打破常规,他带领特斯拉走上了一条新奇之路。
经过 16 年的发展,特斯拉电动车在全球的保有量已经突破 60 万辆。
但这些出厂的车辆,甫一上路就是特斯拉的数据收割机。
人类驾驶员在车上的一举一动,比如打方向、刹车或踩油门,都是特斯拉需要的数据点。
这些采集到的数据会被特斯拉「投喂」给自家算法,升级后的算法又会通过 OTA「反哺」给特斯拉的车辆。
截至今年 7 月的数据,特斯拉已交付超 64.3 万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其中 52.8 万辆了搭载 Autopilot Hardware 2.0 系统。
特斯拉自动驾驶里程达 15.6 亿英里,占特斯拉行驶总里程(144 亿英里)的 10.8%。
与其相比,在自动驾驶路测上最有心得的 Waymo 也只不过有 1500 万英里的经验。
而特斯拉在「影子模式」下恐怕累积的数据采集里程已经有 100 亿英里了。
对特斯拉的神经网络来说,这确实是个无人可及的超级宝库。
不过,这还不是特斯拉与其他公司最重要的不同,特斯拉最可怕之处在于:
特斯拉的数据都来自现实世界;
车主们每天开车通勤,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特斯拉的 AI/ML 引擎。
Musk 曾表示:「当一辆车学到了新的知识点,所有特斯拉都能顺势掌握。」
显然,特斯拉开发了一个在外界看来最牛的众包 AI/ML 训练项目。
Autonomy Day 见闻
相信很多人会好奇:特斯拉是如何刷出这些数据,并通过数据实现系统性能的持续提升?
在特斯拉今年的一系列活动中,最有干货的就是「Autonomy Day」。
在主题演讲中,特斯拉工程部门副总裁 Stuart Bowers(目前已离职)【1】 给我们讲述了特斯拉的心路历程。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是试着理解周边的世界。」Bowers 说。「特斯拉电动车都标配 8 颗摄像头和 12 个超声波传感器(雷达),同时还有惯性测量装置与 GPS 加持。
此外,经常被大家遗忘的方向盘与踏板操作也必须考虑在内。」
Bowers 还指出,这些传感器都有「重叠区域」,可以进行双重确认。
通过这种方式,特斯拉「能对周边发生什么有一个极其精确的了解。」
每发生一个事件,或者一次人机交互,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上传到特斯拉的数据库。
随后,这些数据会被用来进行 3D 模拟,供特斯拉软件工程师研究如何提升与精炼现有算法。
升级后的算法当然会通过 OTA 推送给每一位特斯拉车主,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驾乘体验。
影子模式
当然,在车上进行软件迭代并不能像智能手机那么随意,毕竟这事关人身安全。
在这里,特斯拉聪明的用到了「影子模式」,即在这种模式下测试修改后的系统。
显然,这相对于简单的模拟器或是派车上路测试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毕竟影子模式是实时运行的,而且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
不过,整个车辆的「思考和决策」是在背后进行的,这样就能搭建出一个连续的反馈闭环。
简单来说,影子模式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小青年,没有驾照的他经常会坐在副驾驶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
「当有新算法出现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尝试,在影子模式下你就能把它推给车队,看看在现实世界中它表现如何。」Bowers 解释。
最终,特斯拉能借助机器学习拥有更强的能力,随后进入阶段部署,也就是特斯拉的「早期用户参与计划」( early access program)。
眼下,特斯拉还在测试新的行为预测功能,方便车辆提前预知前方行人或自行车的下一步动作。
「我们能探测到路上的障碍,而行人就是障碍之一。」Bowers 说道。「车辆确实能看到路上的行人与自行车,特斯拉下一代自动刹车系统不但会为正前方路上的行人停车,还会自动为那些即将走上道路的行人让行。」
Bowers 透露称,现在这项新功能就在影子模式下运行着。
未来,特斯拉肯定会把这项功能推给每个车主。不过在这之前,会先在那些签了早期用户参与计划的硬核车主身上进行「实验」。
另一个例子是高速公路上的车道变更。
特斯拉称在 Autopilot 模式下已经成功完成了 900 万次变道。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累积 10 万次成功的车道变更案例」。Bowers 说道。
在 Bowers 看来,真正的终局之战「就是要将神经网络、车辆与所有数据进行大整合,创造出帮车辆认识世界的终极真理」。
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自动驾驶的降临意味着原有车辆销售模式会全面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人人打车的新时代,即我们所说的出行即服务(MaaS)。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专注于创新科技与市场的投资公司 ARK 分析师 Tasha Keeny 就指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MaaS 已经在路上,毕竟 Uber 已经站上单季度提供 10 亿次出行服务的里程碑,而类似 Uber 的打车服务在全球都很受欢迎。
不过,Keeny 手上的数据显示,「租」一辆车还是比买一辆车贵。
如果买一辆车,全周期算下来每英里平均花费为 70 美分,比出门打车还是要便宜一些。
当然,这个现象会在自动驾驶降临后被彻底翻转,剔除了人类驾驶员后,MaaS 每英里只要 22 美分。
而且别忘了,正值壮年的千禧一代,对共享经济也是轻车熟路。
Keeny 认为,那个转折点到来后,用手机呼叫自动驾驶汽车这个动作背后,会诞生一个超过 5 万亿美元的超级市场。
这也是各家厂商不惜一切争夺自动驾驶高地的主因——否则,哪个投资者能受得了 Uber 单季亏损 50 亿美元。
特斯拉当然会参与到 MaaS 的大戏中:
特斯拉要「征用」车主的车部署自动驾驶车队,其目标是双赢。
车主的车辆不用再长时间停在停车场,这些车辆能在车主工作时出门拉活,而特斯拉则能赚取服务费分成。
赌注确实很高,但战利品同样很丰盛。
一旦 MaaS 的世界正式落成,游戏规则就会彻底改变。从技术角度来看,特斯拉确实领先优势巨大。
现在的传统汽车厂商已经竭尽全力,它们设计并打造最好的车辆,同时通过大规模量产来削减成本以求获得竞争优势。
这也是它们当下最好的选择。
不过,行业搅局者们可不会被这些既定规则所束缚,而特斯拉就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公司。
自研的芯片、硬件、软件,还有自己的神经网络与 MaaS 车队,特斯拉已经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数据起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它是驱动整套系统运作的主动脉。
至于产能问题,不过是整个过程里权重最低的一项罢了。
如果你还不信,看看上海超级工厂就明白了。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一文讲解:VCU应用层算法开发流程
2025-01-23 09:05
-
美国发布氢燃料汽车燃料系统完整性及压缩氢
2025-01-23 08:17
-
《乘用车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手感模拟控制器
2025-01-23 08:14
-
模拟实际工况,采埃孚申请一项名为“用于测
2025-01-23 08:09
-
一文讲清油门防误踩功能ACPE及法规测试要求
2025-01-23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