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燃油车意义仍在 “全面退出”为时尚早

2019-09-10 14:30: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传统燃油车的退出事关产业、国家安全,甚至是政治
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传统燃油车的退出事关产业、国家安全,甚至是政治博弈,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仍将是相互协同的发展关系。

2018年以来,汽车行业下行压力增大,加上双积分政策的考核实施,以及工信部今年8月份释放出的“研究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信号,一时间传统燃油车大有前途未卜之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9年1-7月,汽车销量为1413.2万辆,同比下降11.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9.9万辆,同比增长40.9%,行业占比为6%,目前传统燃油汽车仍占汽车整体销量的九成以上。

针对新能源火热背景下传统燃油车的未来等问题,各专家在第十五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给出了各自的见解。

政策方面 鼓励转型发展新能源

从政策方面考虑,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积极推进的方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数据资源中心副总工程师赵冬昶认为,传统汽车面临着油耗合规、积分合规的问题。但是,新能源汽车未来一段时间的挑战和风险也不甚明朗,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持续性问题也无法准确判断。如果2021年正式步入第五阶段油耗标准考核期,那么几乎所有企业在2021年之后都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油耗合规的压力,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选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目前中国品牌企业做得最多的事情;二是在传统汽车上发力,将其他代用燃料的汽车包括甲醇汽车都都纳入到这里面考虑。最根本上,还是要从成本技术经济性的角度,探讨一下各种路线的可行性,以及可以进行技术扩散的时间点。


中汽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 王兆

对此,中汽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兆指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市场主体,私用乘用电动车比例会持续提高。由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是积极的,导致很多企业将重心转移到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最近“禁燃”信号的释放,让一些企业对传统燃油车并不看好。因此纯电汽车企业的比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企业兼并重组也会进一步加快。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副处长 艾毅

政策趋严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环保角度的考虑,为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以及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副处长艾毅表示,将采取标准加严、经济引导、行政约束、执法处罚等手段多管齐下。具体措施有:《大气法》的实施、今年7月份开始分阶段实施的国六排放标准、加强加快老旧车淘汰、改善本市的油品质量、货车新能源化以及国家针对重型柴油车专门发布的《打好治理柴油车货车治理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等。根据北京环保局公布的资料,以北京市范围内的PM2.5指数为例,移动源排放占到45%,其中最主要的污染来自于北京本地的柴油车以及进京过境的柴油车和非道路机械,共占移动源PM2.5排放的6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传统燃油车仍属于重点治理对象,长期来看将被新能源汽车挤占市场。

专家见解 传统燃油车仍有其存在意义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 李万里

针对“传统燃油汽车退出中国市场”的议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表示,内燃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燃油车退出的议论,虽在全球范围内有了一些“声量”,但实际上还没有能受法律约束的“时间表”出台。此外,伴随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整体社会结构都会发生巨变:能源行业、汽车配套系统全部要重铸,中国的整体能源结构、制造业的体系平衡也将被打破,甚至产业相关人员失业等社会隐患也不能回避。因此,传统汽车退出不仅是纯技术性问题,更事关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甚至是政治博弈。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姚春德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教授认为,国家要考虑保留一定比例的内燃机车,以保证电网万一出现故障,内燃机车可以进行候补使用。如2018年冰灾和2016年厦门台风造成的高铁线路停运,这些停运的高铁就是由内燃机车进行拖运的,所以国家需要有这方面的保障。

总结

发展新能源汽车用以节能减排的初衷是十分正确的,长远来看,倡导新能源的使用,于国家、社会都是有利的。只不过在现阶段,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技术及配套设施欠完善,以及对宏观产业结构甚至国家安全的考量,汽车市场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呈现出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并存的格局。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