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分会成功召开
本次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会议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振动噪声与安全控制综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联合举办。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具备先进的科研装备,聚集和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借此年会之际,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全行业展示科研成果、聚焦和分享汽车前沿技术以及发展动态。
本次会议由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舟博士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长助理鲍欢欢主持。
主题报告
会议上,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0位技术带头人围绕实验室研究成果分别做了主题演讲报告,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前瞻行业趋势。通过本次分会,促进了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与会者提供了分享技术经验和成果交流的平台,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研究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报告介绍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研究成果,通过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客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四个维度,以指数为呈现形式将汽车产品隐性特征显性化和定量化。报告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参考、为保险公司承保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监督管理提供信息、为车企优化产品设计提供输入。同时,实验室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九家获得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官方认可的联合实验室,已获得授权在中国开展Euro NCAP相关碰撞测试评价报告展示了EURO-NCAP评价体系的阶段性成果。
报告介绍了实验室在汽车安全性与轻量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汽车碰撞安全性概念设计方法、车身安全零部件的安全性与轻量化设计、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等。该系列技术应用于国内多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提高了车身产品安全性和轻量化开发效率,提升了产品的性能指标。
报告详细地研究了汽车用铝合金、碳纤维和非金属等轻质材料的安全仿真特点,针对存在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不健全、仿真模拟技术不完善等关键难点制定了系统性的研究路线,并逐一进行破解和验证,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质材料安全仿真体系。
为促进汽车内环境健康水平的提升,推动车内乘员健康保护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与应用,中国汽研在国际交通医学会的指导下,与汽车、医疗、通信等行业跨界合作,推出包含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车内气味强度VOI、车内颗粒物PM、车内电磁辐射EMR及车内致敏风险VAR五个维度的“中国汽车健康指数”。该指数旨在引导和帮助整车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严格控制材料与设计,从而形成对新车产品环境健康的监督。目前测评结果的推广应用,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研究推出车内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联及其测评与控制策略,以期形成跨行业多方参与的车内环境健康水平控制与优化技术研讨平台,助力企业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开发与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汽车行业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创立了基于模型的电池设计理论,结合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数值计算技术,孵化了动力电池在线自动化设计平台,为国内国外多家电池企业提供了型号设计服务,形成产品型号40余个,总产值超30亿元。该方法可大规模减少设计时间、降低设计成本。
车辆异响已经成为影响汽车品质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客户满意度。报告详细介绍了提高整车异响性能的方法,认为提高整车异响性能需要异响性能开发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从产品概念设计、数据详细设计、整车和零件验证调教、投产支持以及产品售后,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保证每个阶段都应完成相关的异响开发工作。
报告展示了实验室参考德国 Pegasus 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功能场景、逻辑场景、具体场景三个层级的场景分类与生成体系。基于积累的自然驾驶数据,开发了数据处理与场景生成工具,形成了可以对外销售的完善虚拟仿真测试场景库。
报告针对传统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疲劳和驾驶员头姿检测时精度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探讨了深度学习方法在人脸对齐、头姿确定和盹睡识别方面的应用。人脸对齐利用68点绘制人脸面部轮廓,由此可以获取驾驶员打哈欠、闭眼等特征,在驾驶员疲劳检测中被广泛使用。深度学习的引入将人脸对齐误差由7.50%(SDM算法)降低至2.99%(LAB+Oracle算法)。人体头部姿态估算在驾驶员分心预警中具有重大意义,深度学习的引入将头部姿态估算误差由12.25°(模型法)降低至4.90°(Multi-Loss ResNet50)。
一方面,报告针对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的人机交互、用户体验和伦理道德等问题,从工程角度,提出了“机器行为学”的设计理念,构建了包含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智能汽车体验心理定量模型等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法与体系。另一方面,报告围绕华为、百度的多个长期研究项目的设计与工程实践,完成了包含国际电信联盟、SAE的相关国际标准,成果在国内多个主机厂的概念和量产汽车等传统汽车以及百度长沙无人出租车等全新的汽车上进行运用。
报告以车用内燃机尾气余能多变性、瞬变性及应用目标的多样化为切入点,结合近10年研究发现和关键数据阐述了超临界蓄热、潜热利用式空间回热、可变膨胀比、单轴功原件、机械能-热能综合利用型尾气余能利用系统架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所提出的关键零部件选型及技术难点、核心控制参数影响规律及确定原则、集总系统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方向及途径等对我国尾气余热回收共性瓶颈技术研发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通过本次分会,促进了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与会者提供了分享技术经验和成果交流的平台,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最新资讯
-
招商车研与格物科技合作常熟智能汽车测试基
2025-01-22 09:23
-
智驾安全监管“三支柱”不够了,需要“五支
2025-01-22 07:45
-
汽车研发:整车NVH安装点拓扑优化细节及重
2025-01-22 07:44
-
史上最低!零下51℃冷起动试验在达安中心圆
2025-01-21 18:18
-
充换电站国家标准再新增!2025年5月1日起实
2025-01-21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