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和电动两轮车的碰撞安全,你了解多少?
首先,对于碰撞事故中的机动车类型,我们主要考察两种在道路上较为普遍的车型,即一般的轿车(sedan)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这两种车型的前端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SUV的发动机罩盖位置更高,同时刚度更大。发动机罩盖高度会影响头部的撞击位置:对于矮一些的轿车,发生碰撞后头部最先有可能撞击的位置是挡风玻璃的中部,而对于较高一些的SUV,头部则可能直接与引擎盖相撞。前舱罩盖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对头部伤害有关键性的影响。就一般碰撞而言,撞击位置的刚度越大,造成的损伤就越大——好比拳头用力打在棉花上软软的不疼,可打在石板上就会骨折一样。因此我们分别基于轿车和SUV的实车建立了相应的多刚体模型(图1)。
电动两轮车和自行车的主要区别在于几何、质量的分布和骑车人的坐姿。由于自行车的质量较轻,同时骑车人的跨骑姿势使其与自行车相互作用更显著,碰撞中会出现骑车人跨骑着自行车一道飞起来的现象。而对于较重的电动两轮车来说,碰撞后则会与骑车人脱离。骑车人与两轮车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到此后人体的运动轨迹和头部撞击位置。而两轮车与汽车之间的相对几何的差异,即电动两轮车驾驶者一般坐高比自行车矮,也会导致受撞击的初始位置发生改变。基于常见的踏板电动车和自行车,我们建立了对应的多刚体模型(图2)。
针对骑车人的体型这一影响因素,我们选择了5,50和95百分位的多刚体假人模型来代表小、中、大三类体型(图3)。
基于以上建立的2个汽车模型、2个两轮车模型、3个体型的骑车人模型,我们可以得到12个碰撞工况类型。而关于碰撞工况中的参数化变量,我们选择了四个参数:碰撞发生时车辆的速度,电动两轮车或自行车的速度,电动两轮车或自行车驾驶者头部到车辆正视中心线的水平距离d, 以及碰撞时两车前进方向的夹角(图4)。针对每一个工况类型,通过控制变量法,每次改变四个参数化变量中的一个,构建每个工况下的仿真矩阵(每个工况的仿真矩阵包括18个算例)。
针对所有工况的仿真矩阵,我们输出了骑车人的运动轨迹、头部撞击位置、撞击速度和头部损伤指标HIC15(head injury criterion)。不同碰撞工况类型和工况参数下,骑车人的头部损伤风险(HIC15)由碰撞位置和碰撞速度直接决定(图5-7:蓝色虚线表示自行车-轿车碰撞工况,绿色虚线表示自行车-SUV碰撞工况,红色实线表示电动两轮车-轿车碰撞工况,橙色虚线表示电动两轮车-SUV碰撞工况;头部碰撞位置在图中用几何图形表示:△表示挡风玻璃中心,▽表示挡风玻璃边缘,□表示引擎盖,○表示车顶,※表示头部未与汽车发生碰撞)。
基于所有工况的参数仿真矩阵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本文来源于一篇已发表论文: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招商车研与格物科技合作常熟智能汽车测试基
2025-01-22 09:23
-
智驾安全监管“三支柱”不够了,需要“五支
2025-01-22 07:45
-
汽车研发:整车NVH安装点拓扑优化细节及重
2025-01-22 07:44
-
史上最低!零下51℃冷起动试验在达安中心圆
2025-01-21 18:18
-
充换电站国家标准再新增!2025年5月1日起实
2025-01-21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