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碰撞测试的理论来看,便宜的比亚迪唐比贵的途观L安全,从车辆结构来看,在发生碰撞时,A6发动机舱有更多的吸能溃缩区域。polo的吸能溃缩区域比A6小的多,所以发生同等条件的碰撞A6比polo更安全。
贵不代表安全,便宜不代表不安全,如果想买安全的车,碰撞测试很有参考价值。比如便宜的比亚迪唐就比贵的途观L更安全,便宜的雷凌也比贵的帕萨特安全。
中保研做测试时会邀请车企来,如果车企觉得测试不准,可以当场申请重新测试。其实想想都知道,帕萨特的测试视频都公布这么长时间了,大众却一直没发声,很明显就是理亏。
有分析说中保研一股东是长安系,还是一家上市公司[棒棒哒]
《真相》是汽车之家原创的一档热点事件调查栏目。我们希望通过客观、深度的报道,为大家还原汽车圈内的热点事件。
说到国内的碰撞测试,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2006年就成立的C-NCAP。不过近几年,参加C-NCAP测试的车型,多半以上都是“五星好评”,也因此被部分网友吐槽为“五星批发部”。
相比C-NCAP,碰撞界新人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碰撞看起来可就“刺激”多了。相同车型,不同的碰撞结果,也引发了网络上热烈的讨论。
“C-IASI”究竟何许人也?
它的碰撞测试可信吗?
我们又该如何挑选一款更安全的车?
这一期的《真相》,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碰撞那些事。
网络上,网友和消费者更习惯称C-IASI为“中保研”碰撞测试。其实, C-IASI的官方名称为“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
它是在中国保险协会的指导下,由 “中国汽研” 和“中保研” 两家公司共同执行的。
- 整个“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其实是分为四个指数:
-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
- 车内乘员安全指数;
- 车外行人安全指数;
- 车辆辅助安全指数。
大家最为关心,也是今天最想讨论的,便是和碰撞关系最密切的“车内乘员安全指数”。
要说到C-IASI和C-NCAP的区别,就不得不从他们的“师傅”说起。
C-NCAP创立时主要参考的是E-NCAP。
C-IASI则是师从同样有着保险背景的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2012年,IIHS首次发布正面25%偏置碰撞时,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也是很不适应。
12款车型中仅有3款获得“G”和“A”的评级。
奔驰C级、奥迪A4、雷克萨斯ES等车型都只获得最低的“P”评级。
如今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像是美国2012年的翻版,很多在国内市场非常热销的、在C-NCAP撞的也还不错的车型,到了C-IASI就“翻车”了。
关于两家机构测试结果的差异,网上的讨论中也不乏各种“阴谋论”、“收钱论”,不过相比这些没有事实根据的猜疑,我们更愿意从二者不同的测试标准中来寻找答案。
以正面碰撞为例
两种测试的车速基本相同,但是C-IASI更小的重叠率会让碰撞时的冲击强度更大。另外,由于C-NCAP模拟的是和对向车辆的碰撞,所以壁障前部是可形变的,一定程度上也能吸收一些碰撞的冲击力。
另外,由于重叠率只有25%,所以正面碰撞中起主要作用的纵梁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冲击力都需要前悬架、铰链梁、A柱等来承受,对保险杠、底盘的设计,乘员舱强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侧面碰撞中
两家测试的速度都是50km/h,但是C-NCAP的壁障台架车的重量是1400公斤,而C-IASI的壁障台架车的重量是1500公斤。
另外C-IASI的壁障台架车的碰撞最高点为1138mm(模拟SUV碰撞),而C-NCAP碰撞的位置相对要低一些,为600mm(更接近轿车碰撞)。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配置,C-NCAP往往会选有头部气帘的中高配车型,而C-IASI则是尽量挑选最低配,而很多低配车是没有头部气帘、甚至侧气囊的。这也会非常直接的影响碰撞测试的评价。
- 日系表现最好,丰田TNGA是最大赢家
- 如果按国别来看的话,日系车在目前的C-IASI中的表现其实是最好的。在13款获得G评价的车型中占据了6款,已经将近一半。丰田采用TNGA构架的4款新车都取得了G的评价,是测试的最大赢家。
- 欧洲车尴尬,大众表现不佳
- 欧洲品牌在C-IASI的测试中表现尴尬,特别是大众系,迈腾、帕萨特、途观L、柯迪亚克等车型的成绩都不理想,仅有的3个G全是依靠豪华品牌才得到的。
- 中国品牌逆袭韩国车
- 中国品牌的表现喜忧参半,高端产品表现出色,但唯二的两个P也来自国产车型。相比之下韩国车的表现更惨一些,参评的三款车都只获得了M的评价。
我们找了11款同时在中国C-IASI和美国IIHS都做过碰撞的全球车型,来看看相同标准下,中美在售车型谁的表现更好。
从对比结果来看,美国市场车型在各项评价中拿到了全“G”的成绩,而中国产车型在正面 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中拿“G”的比例不足一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买车前了解该车的C-NCAP、C-IASI成绩
相信科学,买车前看看碰撞测试成绩:
- C-NCAP低于5星,C-IASI低于“G”和“A”的就不要考虑了;
- 不要轻信网上的一些所谓“真实碰撞案例”得出的结论。比如“日系皮薄不安全”,“XX是公路坦克”等,这些内容的创作者往往是非蠢既坏。
大家在买车时,尽量选择有侧气囊和头部气帘的车型。从碰撞测试的结果来看,这些被动安全配置确实能显著降低乘员受到的伤害。
其实无论是C-NCAP还是C-IASI,相比它们的老师E-NCAP和IIHS来说,在测试标准和测试的全面性上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如果进口车的车源来自碰撞标准更高的国家和地区,那么它的安全性也是相对更有保障的。
在C-IASI的测试中,全球车的表现总体来说要好于“中国特供”车型。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球车在开发时会考虑到要满足全球各国的碰撞测试标准;二是“中国特供车”往往是基于比较老的车型打造,所以其安全标准也相对较低。
最后一个建议来自美国IIHS官网,具体有两个论据:
- 一个是同样两台获得G级评价的车型对撞,尺寸小的,驾驶员受伤更严重;
- 另一个是从IIHS的事故统计数据来看,尺寸更小的车,在事故中的死亡率更高。
其实今天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标准决定质量”。当碰撞测试机构的“标准”提升时,汽车制造商为了销量,必然会优化自己的产品,提升“质量”。
正面25%偏置碰撞推进了国内小偏碰撞的车身优化。更重更高的壁障台架车则需要车企进一步提升B柱强度。选择低配车测试,同样可以倒逼车企将安全配置下放到全系。这些都将是C-IASI高标准给我们带来的“福利”。
其实以目前主流大厂的研发实力,在C-IASI上拿个G并非难事,无非是重不重视、愿不愿意付出成本的事。
在采访C-IASI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成绩不好的厂家都选择了回购碰撞车辆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开始制定升级车型的排产、重新测试的时间表。
其实相比厂家能不能做到,我们更担心厂家有没有意愿,因为目前国内在售车辆的安全性基本都是远超国标的,也就是合法的。
那么能让它们有动力继续提升安全性的,就只能是为了口碑和销量。但是以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在C-IASI撞的不好的车型,实际销量却非常好。不愁卖,自然也就没有改进的动力。
我们做这期《真相》的目的,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中保研”,客观的了解C-IASI碰撞测试。
最后,无论您是消费者还是吃瓜网友,我们都希望您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推进车企的进步。可能是一次购买选择,也可能是一个评论,一次转发。总之,对于安全,没有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