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H下线检测(EOL)的需求空间在哪里?
一、 概述
在生产线环节增加NVH下线检测手段,几乎无一例外要增加投资或成本(后文会不断涉及成本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在计划实施NVH下线检测之前,需要回答 “真实的需求是否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不同类型的刚性需求抑或伪需求决定了NVH下线检测项目实施的初始动机、投资规模、推进效率、方案选择和最终结果。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真正需要”和“感觉需要”NVH下线检测的工程师,厘清思路,以便高效率的将这个想法落地或取消。
总体而言,实施NVH下线检测的动机/需求类型无非以下几点,国标或法规要求、甲方要求、市场不良反馈、主动的质控策略,以及“特色需求”等。
1.1 国标或法规要求
国标或法规作为强制执行标准,要求每个上市销售产品都必须满足。通常而言,这种要求的指标较为简单、限值标准也相对宽泛、边界/限制条件(检测手段、工况、测点、分析参数等一系列规定)清晰。(章节1.2会提及,有些甲方要求/企业标准就显得非常荒谬)。各厂家的试验室产品都会满足并超出这一标准要求。例如,典型的家电产品的声功率辐射要求。
值得提及的是,当有些团标(团体标准)——依据具体情况,有时会送检实验室产品,而不是生产线产品——作为强制执行标准时,也属于此类。
此类要求都是刚性要求,典型的特点是:用最低的成本找到“刚好”满足国标或法规要求的检测方案。
由于检测的指标、标准和边界/限制条件非常明确,不存在典型的技术难点。潜在供应商基本来自于生产线设备集成商。(后续文章会详细讨论NVH下线检测的典型供应商及相应特点)
1.2 甲方要求(针对子系统及零部件供应商)
针对子系统及零部件企业(乙方)而言——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甲方即是它的产业链下游客户(通俗说法叫做“衣食父母”)。
通常而言,下游的主机厂为了控制最终的产品质量,会向其直接供应商(子系统或零部件)提出相对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要求。例如,汽车厂要求动力总成供应商,动力总成供应商要求发电机供应商,发电机供应商要求风扇供应商等。依据甲方的技术实力,最终给出来的“甲方要求”会差别很大,作为上游供应商的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1.2.1 以大部分国外独资或合资、少部分国内技术储备充足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甲方
给出的“甲方要求”包含明确的检测指标、标准(与法规水平相当,通常会更严格)及边界/限制条件,且一般会伴随有与之匹配的PPM质控指标和奖惩政策。上游供应商只有通过此类标准,才能具备配套企业资质,并赢得订单。
此类“甲方要求”的典型特点和潜在供应商,与国标/法规要求基本一致。
1.2.2 以大部分技术储备较弱的、甚至是某些市场销量尚佳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甲方
给出的“甲方要求”通常就比较荒谬。典型的特点是:仅给出指标和限值标准,但未明确规定边界条件(检测环境、工况及分析参数等)。
例如,
要求平均声压级小于xx标准值,而未给出所依据的法规或麦克风测点的相对位置;
要求FFT(avg)最大峰值小于xx标准值,而未给定频率分辨率;
要求尖锐度(sharpness)小于xx标准值,而未指明依据哪种算法(DIN45692,Aures,vonBismark);
要求瞬态工况的响度(loudness)小于xx标准值,而给的是稳态响度算法的标准,更不用提具体到N5或N10了;
以上的荒谬的“甲方要求”所体现出来的即是:一些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甲方技术储备不够,对相关标准生搬硬套或闭门造车的结果。当然很多甲方扮演着“衣食父母”的角色,而对此大不在意。(后续文章会着重介绍NVH下线检测所需的技术能力)
处于上游的供应商企业通常也必须迎合这类“甲方要求”,至少应该配套相关的检测设备(而实际是否发挥作用并不重要),才能具备配套企业资质。典型的需求是:以极低的成本,筹备一套NVH下线检测设备和一个工位,功能上能基本满足某些“荒谬条款”,实际上能不能用、会不会投入使用无所谓,但在甲方每年/半年一次的国内巡回供应商资质审核时必须是能用。
为这类甲方供货的上游供应商也特点鲜明——技术储备会相对更弱/不重视(只是大体情况,对不住一些优秀的供应商企业)——所以,通常是供应NVH研发设备的供应商,依靠其技术实力,来扩展支持这类需求。
1.3 市场不良反馈
与处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不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主机厂则需要迎合大众消费。(由NVH问题导致的)市场不良反馈会导致退货/返厂(直接影响)、品牌形象受损和业绩下滑(间接影响)等。
退货/返厂动作所产生的、可见的高运营成本,通常是促使厂家加强质量控制的直接动机。而NVH下线检测常常作为救命稻草出现在这个环节。
市场不良反馈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质量不良,另一个是质量没问题,但未达到市场/消费者预期,由于无法区分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企业常常直觉的将希望寄托于NVH下线检测。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1.3.1 质量不良
一般而言,质量不良通常隶属于NVH下线检测的“Level-based”和“Pattern-based”层级,与不合理的质量控制有关。
往往质量不良退货率越高,增加NVH下线检测措施的动机越强。(注意,如果质量不良未造成退货/返厂,而只是间接的影响品牌形象和业绩消化,则仍然不存在直接动机,这种情况在后文提及),其所能投入的资金/成本可以直接通过“质量不良所导致的年损”来估计。例如,油烟机故障退货导致的退货年损失100万元,投入少于100-200万来增加质控措施是相对容易的;如需投入300万及以上,那审批上就会存在些许争议,但仍有可能;如需要投入1000万的话,那基本就没有可能。如产品换成汽车,则上述年损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质量不良引起的需求,典型特点是:通过增加NVH下线检测手段,可以有效的检出故障机,最好能识别故障源,为企业挽回/消除损失。
由于每个企业的技术储备不同,最终选择的潜在供应商也有所差异。
技术储备/研发实力强的,可以自己找到检测指标、标准并限定边界条件,剩下的交给生产线设备集成商,有时甚至无需额外增加成本即能解决问题;
技术储备弱的——尤其是涉及“Pattern-based”的质量不良——往往需要与第三方、具备专业NVH咨询服务能力的企业合作,找到相应的指标和标准,并限定边界条件,然后再交给相同的第三方(涉及特殊的函数算法)或生产线设备集成商(涉及常规的函数算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管理层遇到这类问题,经常希冀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全面解决所有“Pattern-based”问题(例如,异响),这在NVH下线检测实施过程中是“相对”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考虑的问题越多,需要投入的成本越高、周期越长;另一方面是质量问题会不时产生新的情形,而技术上的迭代也需要时间,理论上,几乎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案。建议的方式是找出可覆盖80%质量问题的主要的故障/问题,优先解决,之后再一步步完善迭代。
1.3.2 质量没问题,但未达到市场/消费者预期
顾名思义,这类退货并未发现明确的质量不良,而是消费者对产品性能不满意,例如,典型的“就这水平值值么多钱吗?”等。这类市场不良反馈常常发生在高端品牌/产品上,且通常属于NVH下线检测的“Quality-based”层级。(不了解层级区分的读者,请参照往期文章《NVH下线检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这说明市场/消费者对相应价位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更高的预期,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要求生产线板块增加NVH下线检测手段是不合理的,“[…],产品的品质管控,研发是关键,EOL检测只是执行手段。对实验室阶段性能不达标的产品而言,单纯的增加EOL检测手段,只会使不合格品显著增多 […]。”
这类问题短时间基本上无法解决,需要一个相对长的研发周期,而且往往在需要相对大量的投资,且前期看不到直接效果(急功近利的管理层往往在此止步)。
通常的解决方案是:综合市场部门、研发部门、质量部门和生产线部门,系统化的挖掘市场预期,提升产品品质,并最终落实到NVH下线检测环节。(具体原因,在后续文章还会进行解释)
1.4 主动的质控策略
上述提到的情况,基本上都是被动的、“救火式”的质控策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质控策略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滞后性,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最主要的是无法预测并引领市场需求。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往往更注重保持现状,品牌策略以“市场跟随型”为主。
然而,某些处于细分市场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某些致力于挑战市场龙头地位的企业,管理层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引领并赢得消费者青睐,通常会采用更积极的、主动的质控策略,将“问题”消弭于无形。
出于这种动机的企业,对成本/预算往往要求没那么严格,更注重的是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表现,对结果要求也更加苛刻。典型的特点是:依据市场反馈/调研情况,积极推动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并联合生产线设备集成商落实NVH下线检测手段。
1.5 “特色”的需求
(不干涉外国内政,只谈国内)“特色需求”显著的涉及市场运行的潜规则环境,当我们尝试区分组织与个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时,就会发现在社会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某些需求/动机并非来自真正的组织目标,而是单纯的个人目标。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的有很多,典型特点是:相关管理层的权利不受约束,一个板块/部门/管理层就能做出决策(只是大部分情况)。虽然偶尔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大多数情况会损害正规的商业运行环境。只要总体需求(不仅针对NVH下线检测项目)中掺杂有这类“特色需求”,就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这类需求的解决方案不在我们讨论主题之列。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需求!而不是常说的伪需求。
1.6 伪需求
那么,最后我们讨论“什么是伪需求?”
可以确定的是,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仅存在于个人的或少数人的“感觉上需要”层面的需求,都属于伪需求。(作者感觉这里的定义过于绝对,如有不妥,还请留言指正,万分感谢)
此外,当企业对NVH下线检测不了解、部门间缺乏沟通/目标不一致等情况发生时,其需求具有:需求飘忽不定、技术路线不清晰、实施目标不清晰或理想化等特点。这类需求并非伪需求,但其执行结果常常与伪需求一样,都不大尽如人意。
1.7 总结
本文从NVH下线检测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需求的动机、典型特征和潜在供应商。主要是为帮助“真正需要”和“感觉需要”NVH下线检测技术的工程师厘清思路。
实践表明,在NVH下线检测项目中,往往是多种类型的需求交织在一起,这给具体需求、目标、技术路线的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带来了一定困难。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最新资讯
-
一文讲解:VCU应用层算法开发流程
2025-01-23 09:05
-
美国发布氢燃料汽车燃料系统完整性及压缩氢
2025-01-23 08:17
-
《乘用车线控转向系统方向盘手感模拟控制器
2025-01-23 08:14
-
模拟实际工况,采埃孚申请一项名为“用于测
2025-01-23 08:09
-
一文讲清油门防误踩功能ACPE及法规测试要求
2025-01-23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