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叠碰撞工况在2012年被IIHS引入以来,给车辆安全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设计方面无论是车辆的结构,还是车辆的约束系统都有很大的不同。
IIHS在引入小重叠碰撞之前已经有了中等重叠碰撞评估:40%重叠ODB。在伤害评估方面,小重叠碰撞评估与中等重叠碰撞评估类似,但在车身结构变形和假人运动方面,小重叠碰撞更加剧烈。
通过对现有的交通事故调查结果显示,在有致命伤害的交通事故中,导致伤害的主要因素中,车身结构性能权重占7%,约束系统性能仅占3%,而在导致伤害的次要因素中,车身结构性能权重占38%,约束系统性能占22%。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小重叠碰撞来说,车身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小重叠工况中,传统车辆的前纵梁结构与刚性壁障重叠量少,即使前纵梁与刚性壁障有重叠,也基本是处于半径150mm的圆弧上,碰撞时很容易滑出。所以在车身结构设计时,建议将前纵梁略微外扩。如下图所示。
为了应对小重叠碰撞,对车身结构加强是必要的,但加强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增加钢板的厚度和提升钢板强度。同时还要考虑车身的轻量化。小重叠结构着重在25%到车外缘之间的结构。
1、A柱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在A柱内侧和外侧增加加强板
2、门洞周边采用分块激光拼焊技术,既可以加强结构也能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这些优化设计,这部分结构的质量从19kg降到14.5kg,减重明显!
在侵入方面
经过CAE分析,铰链柱的侵入明显降低,达到25mm左右。
在车身结构变形方面
在35ms时刻,优化前,纵梁承担了较多的载荷,而在优化后,部分载荷转移到Shotgun上了,因此在这一时刻,轮罩和前底板塑形变形明显减少。
在55ms时刻,主要是shotgun压溃,这是铰链柱开始压溃。
在75ms时刻,优化前的铰链柱与门槛之间有较大的相对变形运动,而优化后,焊缝保持完整,相对变形运动变小。在前底板和轮罩这块可以明显看出,优化后,由于结构有所加强,有效地降低了塑形变形。
110ms时刻,优化前,由于车辆载荷传递不好,铰链柱与门槛相对运动越来越大,车辆受到的侧向力较小,因此车辆开始旋转,铰链柱后侵,前底板有较大塑形变形,A柱有明显弯折!而优化后,碰撞载荷传递较好,整车受到了较大的侧向力,A柱的弯折明显减小。
160ms时刻,碰撞事件基本结束,可以看出优化前的车身塑形变形较大,铰链柱反弹较小,而优化后,各位置连接保持完好,车身变形有一定的反弹。
在截面力方面
在铰链柱上,在铰链柱下端,优化前后截面力变化不大,但铰链柱上端,优化前后截面力变化较大,这是由于优化后,载荷传递好,结构增强,铰链柱下端变形小,导致传递到上面的载荷变小。
而从门槛上就很明显看出来,优化后,门槛承担了更多的载荷,截面力明显变大
A柱上截面力则和铰链柱上端趋势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