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能源无钴电池的最新测试数据
电池中国网拿到一部分蜂巢无钴电池近期的测试数据,希望借此可以从中窥见蜂巢无钴电池的实际研发进展,尤其是业界较为关心的指标参数。
今年5月18日,蜂巢能源举办了一场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两款无钴电池产品,风头一度盖过号称开发无钴电池先行者的特斯拉,引发行业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发布会上,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透露无钴电芯SOP时间为2021年6月,“还有近一年的时间上市,目前仍然在进行各种测试验证。”
那么,目前蜂巢无钴电池研发进度究竟如何,高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的特性可以确保实现吗?这不仅会引发电池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也是新能源汽车客户及消费者迫切想知晓的。
作为首家宣称量产“无钴电池”的企业,业界也因此一直在设法跟踪了解蜂巢能源无钴电池研发测试的进度情况。近日,电池中国网拿到一部分蜂巢无钴电池近期的测试数据,希望借此可以从中窥见蜂巢无钴电池的实际研发进展,尤其是业界较为关心的指标参数。
发布会上,蜂巢能源曾透露,无钴电池有3大特性:高安全、高容量、长寿命。很显然,高安全特性是动力电池的第一要素,没有电芯的安全,一切无从谈起。“蜂巢无钴电池产品只有符合所有安全标准,才能让客户使用放心。”蜂巢能源也坦言。
从我们拿到的测试内容可以看到,蜂巢能源释放了无钴电芯开发的最新安全测试信息,给业界和大众展示了蜂巢对无钴电池安全满满的信心。
“无钴电池产品在产品正式上市前,我们的要求是不仅要通过国标GB/T31485所有测试,还要通过欧标IEC62660和UN38.3中的所有10余项安全测试。”蜂巢能源无钴电池测试负责人表示。
那么无钴电池这些安全测试的结果如何呢?
蜂巢115Ah无钴电芯安全测试项目结果展示
在外部短路测试方面,以蜂巢能源发布的首款无钴电芯为例,该款电芯能量密度为242Wh/Kg,容量为115Ah,尺寸为33*220*102.5mm,该产品在安全测试项目中,通过外部短路安全测试并无压力,从下图测试前后的对比图也可以看出,电芯整体外观都没有明显变化,“这要归功于无钴电芯的安全结构设计。”
蜂巢“无钴”电池外部短路测试结果展示
另外,除针刺外,上述安全测试难度最大的当属热箱和过充这两项。其中,在热箱测试中,蜂巢无钴电池采用更为严苛的150℃温度,对比普通高镍三元140℃的测试结果显示,无钴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优势。此外,无钴电池过充测试也可实现140%SOC,未发生起火现象。而明年即将执行的新国标过充要求仅为115%SOC,可见蜂巢能源的测试的严苛程度要高出国标一大截。
蜂巢无钴电池热箱测试结果展示
蜂巢无钴电池过充测试结果展示
前段时间,B公司和C公司关于电池“针刺试验”的争论引发业界极大关注和讨论,针刺试验被誉为电池安全测试最难的测试,那么蜂巢能源无钴电池针刺试验的结果如何呢?
“即使面对针刺测试,蜂巢能源也没有退却。相反,蜂巢能源一直与国外欧洲客户在针刺安全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工作。”据蜂巢能源介绍,公司近期正在与客户商讨针刺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模拟电芯出现内短路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热失控。目前,蜂巢的无钴电池已经可以通过7层极片厚度的针刺安全测试,且电芯内部最高温度只有40℃。
蜂巢无钴电池针刺后结果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安全事故都是充电过程中发生的,尤其是在冬天,那么蜂巢无钴电芯低温性能表现如何呢?实际上,蜂巢早已对无钴电池进行了严苛的低温测试,在零下20℃的充电测试过程中,即使在充满电100%SOC状态下,负极表面也无析锂现象,进一步验证了蜂巢能源无钴电池低温充电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蜂巢无钴电池-20℃充电结果展示
据电池中国网了解,目前由于国内还没有第三家独立的无钴正极材料稳定供应商,蜂巢能源无钴正极材料也是自主开发,“今年6月,我们就启动将无钴正极材料的产能提升至2吨,以便更好地验证无钴正极材料连续生产的稳定供应能力。”据悉,为保证无钴电芯产品的一致性和良品率,蜂巢无钴电芯的量产将在具有AI智能、先进叠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金坛工厂进行,这也是蜂巢能源在电池界首次采用车规级标准工厂来批量大规模生产无钴电池产品。
无钴电池一直是业界关注和研发的方向,随着蜂巢能源逐步公布首款无钴电池的研发情况及相关信息,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业界仍会持续关注无钴电池的研发进展以及蜂巢能源无钴电芯的进一步表现。我们也相信,随着更多数据的公开,业界对于无钴电池的认识也将更加透彻、客观,这将对无钴电池配套汽车商业化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最新资讯
-
用于高压电池测试的加速度计
2024-11-05 14:44
-
卡特彼勒新一代240吨电动矿卡投入使用
2024-11-05 14:43
-
[法规] 欧盟发布重型车辆事件数据记录仪(E
2024-11-05 14:43
-
城无界野无疆 柴油混动火星9越野版曝时尚越
2024-11-05 12:02
-
L2和L3级智能驾驶车辆驾驶员的角色转变研究
2024-11-05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