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 正文

什么样的汽车底盘才是好底盘?

2020-09-03 00:15:57·  来源:诊车宝  
 
导读:好的底盘一定是将操控性和舒适性兼顾的很好,日常驾驶的时候很舒适,滤振和隔音好;而激烈驾驶的时候,动力、传动、悬架、转向的反应能跟上;另外,高速行
导读:好的底盘一定是将操控性和舒适性兼顾的很好,日常驾驶的时候很舒适,滤振和隔音好;而激烈驾驶的时候,动力、传动、悬架、转向的反应能跟上;另外,高速行驶稳定性好...是吗?


评价一款车,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发动机和底盘。发动机这里暂且不说了,而对于什么样的底盘才是好底盘,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喜欢运动的偏爱底盘较硬的车辆,这批人可以买运动版的。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需要的是一款家用车,好的底盘一定是将操控性和舒适性兼顾地很好,日常驾驶的时候很舒适,滤振和隔音好;而激烈驾驶的时候,动力、传动、悬架、转向的反应能跟上;另外,高速行驶稳定性好。



看底盘好坏不能只看悬架的型式

很多人都只是粗浅地看一下底盘的规格,看看到底是独立悬架还是非独立悬架,然后就认为独立一定比非独立好。其实,要评价一个底盘到底好不好,只看悬架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很多自主品牌虽然采用了多连杆独立悬架,但是由于底盘调校得不好,甚至还不如很多合资品牌的拖曳臂式非独立悬架。

底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了三大块:悬架、转向、刹车,有时候甚至还包括了传动系统,例如两驱还是四驱。就这几个方面,我简单做下分析。

悬 架


针对一般的公路、城市等日常场合,对于普通的家用车型来说,一般都会要求悬架有着良好的滤振和隔音性能,这是评价行车品质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中滤振的性能针对日常的家用车、适应性要求更广的SUV以及偏向运动化定位的车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车种,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日常的家用车,适用道路环境更好一些,就要求滤振比较细腻,能够足够多地化解路面高频的细碎振动,同时保留一定的过弯支撑能力;

适应性要求更广的SUV,就要求对高频振动以及低频的冲击都有比较好的兼顾能力,同时通过性也需要一定的保证,这种要求对于中国复杂多变的路况是非常贴切的,因此不但很多SUV适用这个标准,甚至很多中国化的家轿也要向这个标准看齐。

对于更运动化的车型来说,它的评判标准需要在日常家用车的基础上,更多地向弯道的支撑力和极限性能靠拢,但是和真正的竞技车型有所不同的地方是,这类车型对“操控感”的要求很多时候比“操控”本身要求更高,也就是说除了极限性能本身,更多的要求是有足够的路感回馈,以及极限的可控性,一方面能够获得人与车的“沟通感”,增加操控的乐趣;另一方面,使得驾驶技术并没那么好的普通人,也能够通过车身姿态的线性变化,比较容易地驾驭这一类车型。

转 向


转向评价起来就比悬架要容易多了。对于好的转向,都有这么几个要求:

1、指向精准,有种指哪打哪的感觉;

2、有足够的回馈,便于驾驶员实施掌握路况;

3、轻便,容易操作。

但是对于指向精准这一条,很多人在理解上都失之偏颇。有的人形成了这么一个固有观念:指向准的转向就是运动型的转向,就是手感很重的,而且转向比例很小很快,双手不离方向盘,一把就能掉头的。

所谓的指向精准,其实就是两条:虚位小,也就是比较“贼”;打多少方向就转多大的弯,不会每打一把方向,车头转多少心里总是没底。至于转向的手感轻重,还有转向比例的大小,影响的只是转向的“运动感”,涉及的只是转向的风格和特性,和精准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

譬如福克斯的转向,轻若无物,但是很快手很“贼”,更重要的是虚位小,一打就有,而且线性度清晰,指哪打哪,而且不论开多久都是这样,这就是精准的转向。要做出精准的转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悬架几何的设计,以及转向系统的制造精度和刚性。

不过,对于诸如SUV这一类应付的路况更多样化的车种来说,合理的虚位又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方向盘回馈的力量打手,削减由轮胎传来的力道对底盘以及车手的伤害等。还是那句话,不同的工况评价指标有所差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制 动


制动系统的评价,最重要的就是:刹得住,扛得住。刹得住是指制动力,扛得住是指刹车能持久工作,抗热衰退的能力。

对于家庭用车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刹车的线性化,也就是说整个制动的过程是比较线性的、容易控制的,而且能让人比较舒服。一个典型的反例就是菲亚特旗下诸如菲翔等车型的“撞墙式”刹车,这车在踏板初段约10%可以让刹车力温柔地输出,一踩过10%,刹车力立马全部涌现,车子会有“撞墙”般的减速效果。

刹车的好坏,除了和制动系统本身的能力有关以外,还和整车的轴荷分配、悬架的设计调校有关,不然的话就很容易“起步一挺胸,刹车一鞠躬”了。

结 语

评判一辆车的底盘,除了把悬架、转向、刹车等方面单独评估之外,更多地时候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同时还会加入诸如差速器的锁止性能,以及驱动力分配特性等其它因素,共同评价整车的动态特性。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