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热失控测试及热防护研究分析

2020-11-15 20:35:48·  来源:电动学堂  
 
文章来源: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引言本文通过对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及对应的模组在热失控中特性参数的变化分析,以期望在动力电池组设
文章来源: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引言
本文通过对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大容量的动力电池及对应的模组在热失控中特性参数的变化分析,以期望在动力电池组设计和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时起到参考作用。
2  实验
2.1  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为高比能量的 51Ah 三元软包动力电池及 2P6S 标准模组。
2.2  实验设备
绝热加速量热仪 ARC、多路温度记录仪、 300W 加热膜。
2.3  实验方法
电芯测试:
(a)将电芯以 0.33C 恒流恒压充电至 100%SOC状态,常温静置≥ 4 小时;
(b)在电芯表面利用导热胶固定多个温度采集点;(c)利用 ARC 进行实验:以 0.05℃ / min,加热至 55℃后,再以 0.05℃ /min 加热, 每升高 5℃,等待 30 ~ 60min,若检测到电池 温升速率为0.02℃ /min,则电芯自生热开始。
模组测方案:
(a)将测试模组以 0.33C 恒流充电至 100%SOC状态,常温静置≥ 6 小时;(b)利用 300W 的加热膜给触发电芯进行加热;(c)记录模组电压及温度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芯 ARC 测试
本文选取一款三元软包电芯进行单体的热失控实验,以评估单体电芯热失控时温度及电压等特性参数的演变规律。
 
图 1(a) 中为触发电芯的简易图,其中在电芯的表面共计布置了 7 温度传感器,分别为电芯的正负极极耳处(T1 /T5 )、电芯大面中轴 线 1/4 处(T 2/T23/T4 )和电芯侧面中心处 (T6 /T7).
图 1(a) 为触发电芯的温度和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图1(b) 为电芯大面 T3 的温升速率。结合实验结果来看,在温度小于 55℃范围内电芯的温度随着加热的进行逐渐 升高,在加热 - 等待 - 搜索过程中当温度超过 80℃时电芯出现了自生热现象。
 
随后当温度大于 150℃时,电池的温升速率已达到1℃ /min。当电池温度达到 200℃时,温升 速率已高达 1℃ /S,并还在持续上升,最终 温度发生突升且电压瞬间下降至 0V,电芯热失控发生。
从记录的数据来看,电芯热失控时最高温度达到725℃,释放的能量相对来 说不高,电芯的残渣也保留相对完整,总体 质量损失约 30%。从热失控机理来说,电芯主要是由于外因或内因导致电芯内部产热并逐渐在内部积聚,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的副反应,而这些副反应会进一步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热量积聚,压力增大,最终导致锂离子电池起火爆炸,形成严重的热安全问题。
因此,进行电芯的热失控评估,在热失控监测策略及结构设计防护时具有必要的指导意义。
3.2 模组热失控测试
本文通过300W 加热膜触发模组最外侧单颗电芯,以便研究当单体或少量电池热失控触发后能量向外界蔓延的情况,以及其带来的次生安全问题。此外,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如图2(a) 所示,每2P1S 模块中两颗电芯之间的中心处布置一个温感,共计6 个温感(TS1~TS6),T 加热膜为加热膜的温度,NTC1和NTC2 为模组自带的温感,其通过BMS 进行采集。
 
从图2(b) 所示的温度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触发电芯在200℃左右时温度表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
 
此外,测试时观察到模组外部铝壳体出现膨胀,并从端板处释放大量的烟雾,并在3S 后端板处出现约45o 方向的喷射火焰。从热蔓延的情况来说,从TS1到TS6 时间间隔分别为61S、36S、18S、25S、42S,每蔓延至一串电芯,则模组间歇性地向外界释放能量。从模组自带的NTC2(采集第2 串)温度上升趋势来看,其温度达到200℃。的时间点略晚于触发发电芯约25S,且温度上升相对平缓,可能是由于向外界散热造成的。
NTC1(采集第4 串)温度上升点几乎与T3 保持一致。
另外,从失控模组的残渣来看,除部分塑料件熔融外,整体金属框架保持完整状态。从模组内部电芯热蔓延的情况来说,可以在模组的第2 串和3 串、4 串和5 串增加一定厚度的气凝胶,可以有助于延缓热量的传递。
可以根据模组热失控时热量的喷射方向及温度情况,在电池包上壳体内表面可以适当喷涂一定厚度的隔热材料,当然该涂层不易过厚,否则不利于电池包正常情况下的散热。
4 结语
动力电池的热安全性能提升,需从电芯的热稳定性、热蔓延传递的方向、模组热失控的能量释放等多维度的分析,才可以有效地指导系统的热扩散防护设计及热预警策略的制定。
本文通过电芯和模组的层级的实验,分析了电芯和模组热失控及热扩散的发生及演变规律,便于后期系统层级的热防护设计。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1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