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理论来讲,没有一个长篇是讲不清楚的,其中不乏模态耦合、传递路径分析、声振耦合等等,长篇大论固然是好的,搞几篇论文,放到那期刊杂志的高头讲章还不错,但作为追求短平快的当代消遣娱乐非正式的微信公众号,一大块的理论和公式没人愿意看。在企业主要为工程应用,那就从具体的案例剖析来初探这个问题。
案例:轮胎模态对整车方向盘振动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整车的粗糙路面仿真结果,在方向盘Y向上在40Hz频率上响应出现峰值,并且超过目标线。接下来就是对该峰值进行问题诊断,通过模态贡献量分析发现,整车下方向盘Y向模态39.5Hz为最大贡献模态。
很显然,根据传递路径,当路面的激励传递到车身,由于方向盘在39.5Hz存在Y向模态,造成方向盘Y向出现峰值,并且超过目标线。按照传统的方法,问题的要因似乎找到了,即转向管柱的Y向刚度不足,造成振动响应峰值偏大,即提高转向管柱刚度,该峰值即可下降。但有经验的可能会发现,随着你提高转向管柱刚度、方向盘Y向模态也会上升,方向盘Y向振动响应峰值并不会下降,只是峰值的频率开始往后移了。那问题出现了:该峰值确实是由于方向盘模态造成的(模态上升,峰值移频),但不好解决!
我们观察该模态,发现悬架系统,或者说轮胎在该频率下有很大的振幅,依据传递路径分析,会不会是路面的激励通过轮胎的作用(或者说轮胎组成的悬架)而放大了?仔细研究,轮胎(有预载,无装配)模态为47.8Hz,当装配到整车上之后,该轮胎模态变成39.5Hz。
换种思路,如果轮胎单体没有47.8Hz上的模态,即整车下轮胎的模态也不会有39.5Hz,那这样改变轮胎的模态,会对整车振动响应有影响么?实车上可能很难做到,但在仿真领域,使用特殊的手段来改变轮胎的模态,完全可行。我们准备了3个case,分别为去除该轮胎单体模态、降低该轮胎单体模态、升高该轮胎单体模态,研究对整车振动响应的影响。
case1:轮胎没有该阶模态
去除轮胎单体模态47.8Hz后,整车下方向盘的振动响应在40Hz峰值消失,整体的响应幅值也大幅下降,达成目标。
case2:轮胎该阶模态从47.8→35Hz
轮胎单体模态47.8→35Hz后,整车下方向盘的振动响应在40Hz峰值消失,整体的响应幅值也大幅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如case1,达成目标。
case3:轮胎该阶模态从47.8→60Hz
轮胎单体模态47.8→60Hz后,整车下方向盘的振动响应在40Hz峰值消失,在40Hz附近响应幅值也大幅下降,但在大概46Hz附近出现新的幅值,且远远大于目标线。
这件事情其实很奇怪。当我们没有将轮胎模态囊括进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大部分的做法都是觉得该峰值是由于方向盘的模态造成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改变方向盘模态,出现移频现象),但当我们改变轮胎的模态时,峰值是直接消失或者移频的,似乎又是由于轮胎模态造成的。我分析这两个结论,其实都是对的,方向盘的模态、轮胎的模态都是要因,说模态耦合也是一种解释,但通过分析终归还是由于轮胎的模态造成的,并且改变轮胎的模态对该峰值的下降受益实在是太大了!
分析归分析,研究问题有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放到实际应用就要考虑现实问题了:实际上当我们设计轮胎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让轮胎的模态分布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实现么?很显然,现阶段几乎还做不到。那么,替换一个轮胎是不是就可以了?
如下图所示,新旧轮胎的模态对比,两个轮胎的模态频率有一些不同,但不会相差太大。
该轮胎替换之后整车响应如下图所示。我们看到,40Hz频率下的峰值有一些下降,但还未OK,32Hz的峰值倒是OK了,但45Hz样子出现新的峰值,总体来说,替换轮胎后,有好有坏,这也符合现实中我们替换轮胎,由此可见,替换轮胎并不确保能完全解决某一个问题,对替换之后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这不是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整车NVH性能的达成过程中,目前现阶段还不能做到设计轮胎来完全匹配车身。当车身已经设计完成后,更多的是筛选轮胎,不断调试,来获得最佳的匹配设计,我们做的一些仿真研究工作,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