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关2021版C-NCAP规程即将实施的消息,再次成为汽车行业热议的焦点。新版规程增加的二排儿童乘员保护及紧急呼叫系统、首次引入的灯光安全测试等新规,均成为诸多车企和用车人士关注研究的重点。
实际上,从2006到2021年,C-NCAP先后经历了5次升级,15年来一直保持着“3年一小改,6年一大改”体系更新节奏。这看似一纸规程悄然改变的背后,却见证着中国汽车安全从追赶和接轨,再到超越国际主流水准的成就,以及“为了所有人的安全”的理念不断深化和延展。
梳理15年实施路径可见,C-NCAP的每次改版升级,始终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继承,新旧版本保持总体框架不变;二是创新发展,紧跟汽车安全技术新技术,结合中国用车场景;三是国际协调,加强与全球NCAP组织沟通,尽可能协调彼此步调。
自2006版C-NCAP兼容并蓄了欧洲、日本NCAP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首创后排乘客假人测试后,2009版C-NCAP,结合中国实际用车场景,在原有评分项目和体系未做调整情况下,新增了儿童约束系统装置加分和侧面碰撞后排乘员考核,评分难度进一步加大。
“2009年,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儿童乘坐安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接口,而国内使用率只有1%。这就需要C-NCAP紧跟新技术,提前导入,让车企有配备意识,让用户使用。”曾多年执笔C-NCAP版本修订的李维菁,对C-NCAP的每次版本升级如数家珍。
2012版C-NCAP,在中汽中心整体有CIDAS交通事故数据助力和全新安全试验室硬核加持的背景下,评价规程进一步增加难度,碰撞提速与国际接轨、鞭打试验引入之余,还将安全测试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主动安全领域——增加ESC(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主动安全装置配置得分。
现行2018版则是C-NCAP评价规程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一次。面对新技术和新能源以及主动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应对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2018版C-NCAP全面调整升级,新建立起的“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主动安全”完整评价体系更加成熟。其中,乘员保护实践走在国际前列;增设的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板块,与国际全面接轨;首次引入的新能源车型评测体系,也紧跟国内市场步伐——诸多创新提升,无怪乎Global NCAP主席David Ward都评价认为,作为中国汽车安全行业督促者,C-NCAP在提高行业标准,促进汽车企业努力方面功不可没。IIHS副总裁Joe Nolan曾表示,2018年版C-NCAP规程已接近国际水准,即便是顶级汽车品牌,都要对此高度重视。即将于明年1月实施的2021版C-NCAP,又将在项目和标准方面带来新的行业指引。
对于为何选择3年进行版本更新,曾在C-NCAP项目中负责数据采集、现任中汽研华诚认证(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晓龙解释说:汽车企业产品研发约3年一个周期。当时有很多企业已经把C-NCAP标准作为开发目标,通过正向开发来拿C-NCAP高分,“我们要给汽车企业积累消化留下一定时间。”
“3年一小改、6年一大改”的背后逻辑是,小改针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大改侧重试验项目和评价体系,总体上要与一款新车约为3年的正向研发周期相适应。
中汽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洧认为,“之所以微调,是为避免钟摆效应,规程更新需要继承与创新并进,不能刚定下新规程就又大修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让汽车企业摸不着方向。另一方面,微调可避免冒进主义,要看规程难度增加是否合理,汽车企业通过努力能否达标,要循序渐进。”
从15年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已使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完全适应了有规律的提升节奏。15年以来,它始终如一束光,照亮和引领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与全球NCAP的全面接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或者引领了全球NCAP。
数据有目共睹:C-NCAP已测试车型中驾驶员侧安全带提醒的配置率从62.5%提升到100%;侧面气囊及头部气帘配置率从29.5%提升到76%;自C-NCAP评价规程2009年版引入,ISOFIX配置率从70.2%提升到100%,ESC配置率从42%提升到接近100%……15年以来,C-NCAP评价规程一直指引着中国汽车安全性能进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