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为增进数字经济新动能,2022年,上海从以下领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一是聚焦传统车企、新势力、科技公司,发挥整车“大终端”“大平台”的引领作用,打造智己成为高端豪华纯电动品牌、飞凡成为科技时尚的主流品牌,支持特斯拉、蔚来、威马、华人运通等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部实体化,推动上汽探索试点OEM模式。其中,“推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部实体化”预示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部正式落户上海。
2019年5月29日,由任正非签发组织变动文件,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该部门隶属于 ICT 管理委员会管理。华为对这个部门的定位是:智能汽车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为客户提供智能汽车的 ICT 部件和解决方案,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一专门 BU 的成立,再次印证了华为在上海车展所提出的明确定位,要借助通信优势入局智能汽车,并强化了智能汽车在华为业务版图的重要性。
在华为的组织架构当中,BU 和 BG 是并列的一级部门。目前华为共有 3 个 BG 部门,2 个 BU 部门——即运营商 BG、企业 BG 和消费者 BG,Cloud BU 和最近成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据一些消息表示,这一级别的部门将直接向 CEO 汇报。在成立专门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前,华为的汽车业务之前都归属于企业 BG 之下,这次成立了专门的 BU,华为内部对汽车业务可能会进行更细致的拆分和重组,也会重新梳理汽车业务的重点方向。同时,这也标志着华为从战略上正式进入智能电动车供应链,希望未来成为像博世/大陆这样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2021年4月,据华为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架构已和华为首次公布时不同,经过重新调整,整个汽车业务架构已基本确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设9个部门,其中,架构设计与集成战略部、战略业务发展部、政策与标准专利部、Marketing部门,可视为前台部门;MDC产品部相当于中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云,将会成为华为主打的三个产品线;质量与运营部为后台部门。
2021年5月,华为内部发文进行多项人事调整,免去余承东华为云CEO职位,张平安被任命为华为云CEO。此外,余承东仍为消费者BG CEO以及新增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王军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总裁。华为的这一调整,看得出来余承东未来主要的工作重心将是智能汽车领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除上述华为汽车总部的第一条消息外还提到,二是推动“三智”终端突破(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支持重点攻关环境感知、决策算法、控制执行、车载交互终端、高精度地图、路侧设备、信息安全等。三是加快商业化落地应用,支持上汽赛可、百度、AutoX(联合高德)等在上海市嘉定区加快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规模化试点,支持上汽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实现“减人化”,在特定试点区域内,开展智能公交、无人环卫、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探索。四是推动政策、标准、品牌等协同发展,制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浦东无安全员驾驶立法,用好国际汽车城、上检、智能汽车创新平台等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
12月23日发布会上,华为首款鸿蒙汽车发布,这是华为与小康旗下赛力斯合作的第二款汽车,定位中高端SUV,首次搭载了鸿蒙系统,所以可以说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华为概念汽车,续航可达1200公里,定价25至30万之间。
(1)整车搭载全新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全物联网的生态链接,系统功能强大,流畅度有保障,全生态链更完整。
(2)搭载鸿蒙智能座舱,支持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ITO问界M5还配备HUAWEI SOUND音响系统,音质技术比国外豪车音质更佳!
(3)整车的产品外观,全程都有华为工业设计团队参与,其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770x1930x1625mm,轴距2880mm,加上总面积约2平米的全景天幕,具有足够宽敞舒适的用车体验。,按照百万豪车的设计标准而设计,设计标准参考包括,百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人机交互体验,工程质量.....任何一项都可以媲美豪车标准。
(4)价格性价高,价格最低配只需25万,最高也只需要32万。
(5)续航可达1200公里,百公里加速只需4.4秒,这2项基本超过市面上一切车型!充电方面,新车快充45分钟可使电量从20%到80%,慢充5小时可使电量从20%到80%。而为车主配备的HUAWEI家用充电桩还可智能识别车主,插枪即充,效率方面有充足的保障。据悉,该智能家用充电桩的重量小于400g,可以说是业界最轻的充电枪。
此举也意味着,华为正式官宣其为小康赛力斯的主导者,而不是仅为其提供软件系统的供应商。
此前曾有外媒报道称,华为将收购小康股权,但遭到华为方面否认。
华为是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一直不承认下场造车,即使在已经掌握了小康赛力斯主导权的情况下也屡屡否认。虽然华为频频在汽车业亮相,但一直难以进入主流品牌,其合作方与其合作仅限制在部分车型上。
这充分表现出汽车业对科技巨头进入汽车业的担忧与警惕,在通过软件赚钱这一新的汽车业盈利模式下,汽车巨头显然不甘沦为科技巨头的代工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公开表示,绝不会将智能化这一未来的灵魂拱手让人,必须牢牢掌握在汽车主机厂的手中。
以华为的号召力,鸿蒙系统的优势,华为概念汽车让其他车企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然,华为概念汽车有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小康的产能知否跟上,华为既不亲自下场造车,也没选择一家更大的车企合作,有可能时机还未成熟。不得不说,这两年智能汽车太热闹了,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想来分一杯羹,还有像华为这样跨界合作的。为什么?很简单,这是一个10万亿的赛道,是智能手机市场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