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动力蓄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概述

2022-02-27 16:45:56·  来源:汽车测试网  
 
遵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动力蓄电池梯级回收利用,在管理方法、体系建立上要明确各方责任、权利、义务。政府不但要引导电池生产企业对电
遵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动力蓄电池梯级回收利用,在管理方法、体系建立上要明确各方责任、权利、义务。政府不但要引导电池生产企业对电池回收再利用,同时也鼓励发展专业化电池循环利用企业。
为了实现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产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必须用安全的措施来防范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认识到“安全”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因此对于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必须在各相关环节上进行事先的评估,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估及防范策略,在过程中进行安全控制,从而实现动力蓄电池回收再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本文使用名词术语解释
《电动汽车安全性指南》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动力蓄电池: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提供能量的蓄电池,由蓄电池包(组)及蓄电池管理系统组成,包括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等,不含铅酸蓄电池。
废旧动力蓄电池是指:
(1) 经使用后剩余容量或充放电性能无法保障电动汽车正常行驶,或因其他原因拆卸后不再使用的动力蓄电池。
(2) 报废电动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3) 电池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4) 经梯次利用后报废的动力蓄电池。
(5) 其他需回收利用的动力蓄电池。
以上废旧动力蓄电池包括废旧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和单体蓄电池。
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分类、贮存和运输的过程总称。
拆卸:将动力蓄电池从电动汽车上拆下的过程。
拆解: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逐级拆分的过程。
贮存:废旧动力蓄电池收集、运输、梯次利用、再生利用过程中的存放行为,包括暂时贮存和区域集中贮存。
利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后的再利用,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次利用:将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可以一级利用也可以多级利用。
再生利用: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汽车生产企业: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国内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电动汽车进口商。
电池生产企业:国内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和动力蓄电池进口商。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取得资质认定,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业务的企业。
综合利用企业:是指符合《电动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企业或再生利用企业。
梯次利用企业:即梯次利用电池产品生产及应用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或其中的蓄电池包/蓄电池模块/单体蓄电池)进行必要的检测、分类、拆解和重组,使其可应用至其他领域的企业。
再生利用企业:是指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解、破碎、分离、提纯、冶炼等处理,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原材料回收利用等的企业。
二、动力蓄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流程
根据电动汽车相关规范和要求,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流程、回收服务网点作业规程见图9-1-1、图9-1-2、图9-2。


图9-1-1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

图9-1-2 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流程


图9-2 回收服务网点作业规程
三、环境安全
1、总体要求
从事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总体要求应遵循下列要求:
1)各相关企业应建立健全各部门安全环保责任制
(1)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应组织制定部门安全环保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环保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3)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应定期进行各部门人员的安全环保培训,企业相关责任人应定期进行考核,并督促落实安全环保制度实施,消除安全环保隐患。
2)各相关企业全产业链环境安全要求;
(1)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应对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残余物(包括废料、废气、废水、废渣等)进行妥善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无相应处置能力的,应按相关要求交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集中处理。
(2)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运输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尽量保证蓄电池结构完整,采取防火、防水、防爆、绝缘、隔热、防震等安全保障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3)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噪声排放应符合GB 12348 要求,具体标准应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类别执行。
(4)综合利用企业及梯次利用企业作业环境应符合GB Z1、GBZ2 要求;
(5)梯次利用企业应参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的要求编制安全环保应急预案,具有安全环保应急处置能力。定期检查贮存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状态,如发现有安全、环保等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置并移交至综合利用企业。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