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2022】郭文军:持续学习,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导读:“这是凯瑞动力第一次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没有产品开发所必须的测试装备,可谓‘一穷二白’。”近日,公司通讯员对“2021年中国汽研标兵”发起了采访,一起来看看标兵郭文军的故事。
1.你觉得自己是凭借什么特质被评上“汽研标兵”的?
答:我想,应该是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拼搏吧。
2020年,根据集团安排,中国汽研承担了国务院国资委的一项“1025”专项项目——开发氢气压力调节器和氢气循环泵,任务交给了凯瑞动力公司,由我作为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执行和技术工作。
这是凯瑞动力第一次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之前公司的技术团队完全没有涉氢产品的开发经验,更没有产品开发所必需的测试装备,可谓是“一穷二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退缩,毅然挑起重担。随后的2年中,我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上。项目初期,因为人员经验不足,对产品的理解不够,在设计上也走了一些弯路,这使得项目时间越来越紧张,团队加班成为常态。但大家都任劳任怨,经常忙碌到深夜。
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与行业中其他企业保持密切交流学习,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标准,并和兄弟单位凯瑞装备公司的技术团队联合,自主设计开发了公司的第一套氢燃料电池产品测试装备,补全了装备的不足。
2021年底,项目完成,我们开发的氢气压力调节器和氢气循环泵在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中获得高度评价。产品在北汽福田、明天氢能、长安汽车、亿华通等企业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上得到了应用。
与此同时,在“1025”项目研发的基础上,中国汽研还作为牵头单位,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也是中国汽研在氢能领域的第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提升了影响力,扩大了朋友圈。
回首再望,这个过程是艰辛的。有人选择中途离开,有人慢慢懈怠,但我们仍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为此我们放弃了周末休息,放弃了假日团聚,模糊了白天黑夜。是幸运也是必然,最终我们收获了胜利的喜悦。
2.你怎样理解自己和中国汽研的关系?是什么鼓励你在中国汽研如此努力拼搏的?
答:我是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汽研工作的,至今已有16个年头。我不是重庆人,也不在重庆读书,离开学校,带着行李,只身一人来到这座从未踏足,甚至之前从未想过会来的城市。很幸运的是,入职后领导和同事对我都很照顾,工作上毫无保留地教我知识,提升技能;生活上嘘寒问暖,帮我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很快我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可以说,到中国汽研工作实属偶然,但老天给的这份缘却是最好的,非常感恩中国汽研这个平台。时至今日,人到中年的我,只想不遗余力把中国汽研这个平台建高筑牢,就如同我年轻时那些前辈一样,使后来人能在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上工作、成长、收获、贡献,这大概就是传承的意义吧。
3.2021年,你最自豪的一项工作成果是什么?可以说说这项成果对公司、对行业,对消费者有什么意义吗?
答:2021年主要做了2件事,前面也讲过,一个是1025项目完成并通过了集团的验收,另一个是申报了一项科技部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025项目是凯瑞动力公司第一次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产品,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成功开发了氢气减压器和氢气循环泵,培养和锻炼了开发团队,建设了氢能产品的测试装备,补全了研发能力短板,建成了基本的生产能力和供应体系,使公司在氢气领域打开了局面,迈出业务转型的第一步。
对行业来说,多了凯瑞动力一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参与者,我们的工作可以算作推动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氢气燃料电池汽车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推广应用尽到了一点产品上的贡献。
至于申报科技部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是我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深度参与整个过程,各种体验让人难忘。但申报成功只是开始,未来3年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公司的影响还需要时间体现。
4.在完成上述工作中,最让你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答:去年12月9日,集团组织专家对1025项目做验收评审,我代表项目组做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当时,项目团队就坐在我身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充实感。可以说,相对于工作中的困难,我更愿记住任务完成时的感受。
那次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持续了半年时间,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国庆都在其中。当时葛晓成博士和我是中国汽研参与申报材料编写的主要人员,我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假期,记不清多少个夜晚,困了累了我们就睡在办公室,醒了就继续。在项目答辩前的关键时期,我俩还在互相打气。
我印象最深的是得到申报成功消息后的10分钟。当时我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公司科技部的鲍欢欢部长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我马上给葛晓成博士打了电话。那一刻我俩都无比兴奋,忍不住大喊大叫。那个时候有多失态,过程就有多艰辛。巧的是,那天正好是葛晓成博士的生日,算是生日礼物吧。当然,这种失态式的狂喜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天我们工作依旧。
当然,项目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葛晓成博士自不必多说,同事黄跃均、蒋三青、杜建勋等,以及合作单位的诸多同仁,如电子科大汤浩教授、李凯研究员,西安交大冯健美教授,浙大郑津洋院士、花争立博士,湖南大学付建勤教授,北汽福田魏长河博士等等,还有中国汽研的领导和科技部的同事,很感谢这些一起战斗过的同事和同仁。
5.加入公司以来,工作上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答:加入公司这十几年,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的时候。
第一次是去黑河做寒区试验,早上4点起床去车上做低温起动试验,在外面呆1个小时,全身都被冻透了,大家开玩笑说是人体低温试验。
第二次是公司第一款自主开发的ECU上市时,首批投放的50台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和同事在河南邓州的河边空地上为客户解决问题,那是1月份,冷风一吹就是吹一天,晚上几个同事边吃饭边乐呵呵地开玩笑。
第三次是在福州解决车辆抖动问题时,走在路上想问题想出了神,撞到电线杆上,眉心正中的血沿着鼻子流了一脸,被同事开玩笑说是开了天眼。后来,在合肥为出租车解决气耗高的问题,出差一个月,出租车师傅的态度从最开始的抱怨、谩骂,到理解、配合,最后主动给我们送水喝,那是7月,一天下来,脖子以上被晒得通红。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即使在1025项目开发最困难的时候,也要面对骨干人员离职的问题,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未来一定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机会总是以困难的形式出现,只要去拼,困难最终都转化为公司和个人的成长。
6.作为年度标兵,你无疑是中国汽研企业文化的优秀践行者,谈谈自己对创新、拼搏、担当、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是如何践行的。
答:我非常认同中国汽研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我一直留在这里工作的原因。
过去几年,我负责凯瑞动力公司的发展规划,也带领研发团队,还是一些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上,以前是带领我们的领导来做,现在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公司和员工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做出的决定。
这是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全面思考,严密论证,去推演风险,如何担起这份责任。这就是我理解的担当,它不仅是承诺,更是对目标切实的践行。在团队建设上,应该形成一种团结拼搏的氛围,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这既是实现近期目标的保障,又是实现远期目标的支撑。在近期目标层面,比如产品开发方面,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创新,整个竞争策略都将失败。而快乐是人文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快乐有2种,一种是低级的快乐,即放纵和躺平,一种是高级的快乐,即自律和精进。我们追求是自律和精进的快乐。所以在工作中,努力与快乐非但不是矛盾的,相反还是一致的。
7.人生座右铭是什么?怎样在你的生活、工作中体现的?
答:人是很复杂的综合体,不太容易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样做也容易片面和标签化。非要讲的话,我觉得持续学习吧。
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读书、听讲,也可以是做事,但都要消化理解这些信息,把它们吸收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知识和格局才会有提升。
在工作中我会尽量把涉及的知识都研究明白。比如2018年做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开发,我努力把基础知识,行业情况,标准法规都看了一遍,后来又和重庆市科技局的调研小组去长三角的氢燃料电池企业调研,很快就建立了对这个领域的基本框架,然后再逐渐补充、丰富、印证、更新这个知识框架。
在工作之余,我也会抽时间看些书。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交流,不只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生际遇,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思想格局的进步,让人感受到格外的喜悦。
8.成为标兵后,感觉自己有没有什么变化?压力变大?奋斗的动力更强了?目标更清晰了?
答:被评为标兵肯定是挺好的事情,不过我自己也没有特别的变化,动力公司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荣誉和困难都是征途上的风景,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 下一篇: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测试范围公开
- 上一篇:一文详解ASAM标准项目类型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系统级封装(SiP)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
2024-12-23 08:51
-
车载通信框架 --- 智能汽车车载通信架构浅
2024-12-23 08:40
-
全国首例!武汉车网智联公司完成智能网联测
2024-12-23 08:39
-
R54法规对商用车轮胎的要求(下)
2024-12-23 07:39
-
为攻克油冷技术难题,舍弗勒申请一项电机转
2024-12-23 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