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混动系统实物技术解析
混动系统简述
2021年是双电机DHT混动系统开发元年,结合2021年国内各大车企均发布了相应的混动系统,如比亚迪汽车EHS系统(DM-i、DM-p)、长城汽车柠檬混动(DHT),吉利汽车雷神动力(DHT pro),广州汽车钜浪系统、东风汽车马赫混动、奇瑞汽车鲲鹏动力等;各家车企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为更好的向各位看客介绍国/内外各车企的混动系统技术介绍,现将国内混动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首篇介绍比亚迪EHS系统(DM-i),如图1所示。
表1 国内/外各车企与Tire1供应商的混动系统介绍
比亚迪混动系统介绍
比亚迪自2008年—至今,混动技术共发展出4代,如下所示。
DM1:2008年上市,侧重节能,采用P1+P3与本田的P2+P3架构类似的混联。比亚迪这一方案行驶工况与混动车相似,整体方案侧重节能。搭载的车型是F3 DM。
DM2:2013年上市,转向侧重动力,只保留了单P3并联架构。第二代插混电机功率从75kW提高到110kW。且DM2的燃油发动机用DCT速比范围较宽,可适配不同发动机、不同车型,满足不同工况需求。但并联架构缺乏“增程式”工况,整体节油能力偏弱。首款搭载的车型是秦DM。
DM3:2018年上市,增加P0伺服电机,动力提升强劲。第三代插混在保留了第二代动力性优势基础上,加入高功率、高电压P0伺服电机(一个伺服电机功率达到了25kW,超过了部分A00级电动车电机),提升了动力性、平顺性,并提供了P3+P4的四驱方案。虽然DM3也是混联,但由于发电机P0功率仅25kW较低,因此实际行驶中并联工况仍然居多。代表车型是第二代唐DM,全车动力由2.0T发动机+总功率高达495kW的三个电机提供。
DM4:2021年上市,分为DM-p、DM-i两种方案,分别主打动力、节能,其中DM-i节能方案生产成本明显降低。第四代DM-i的架构方案是P2+P3,P2电机发电,P3电机专门驱动。DM-i完全没有变速箱,只有结构简单的直驱离合器,电机配合的也是单挡减速器(3-5个齿轮片与发动机嵌套),较第三代机械机构更简化。发动机效率由此前38%提高到43%,更节油。动力电池由三元电池改为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成本更低。
比亚迪的DM-i的混动技术系统共有4种模式(纯电模式、混合模式、直驱模式、怠速充电模式),如图2、图3所示,与本田汽车的i-MMD系统技术基本类似,考虑到布局形式仅仅是驱动电机与发电机的布置形式不一致(本田为同轴布置,比亚迪为平行轴布置),其余结构一致且很多结构在以往的本田箱型都有体现。
图2 EHS混动系统结构简图
图3 EHS混动系统爆炸图
EHS混动系统实物拆解
3.1、整体结构介绍
整体采用类似丰田汽车的P910的THS系统布置形式,声学包裹仅在控制器上方与侧面进行覆盖,其余地方未见;MCU与壳体为刚性联结,无柔性联结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EHS混动系统轴测图
3.2、壳体系统
基于图2所示,纯电模式的传动系统中的中间轴与发动机-输入轴的传动系统啮合(此轴内置离合器系统);传动系统的分区结构清晰明了;如图5所示。
通气机构与差速器导油结构与外壳表面油路清晰。发电机-输入轴与驱动电机-输入轴的球轴承采用轴承挡板进行轴向限位。
图5 EHS混动系统-离合器壳体
如图6所示,驱动电机腔与发电机腔的回油结构设计的非常强悍且回油效果非常好;内置有两套两套机械油泵,便于特定区域的润滑。
图6 ES混动系统-集成式变壳
3.3、轴齿系统
发电机-输入轴与驱动电机-输入轴采用三轴承支撑(两轴承支撑电机,另外一个轴承支撑输入轴);中间轴与输出端-半轴采用锥轴承支撑;发动机-输入轴采用球轴承支撑(轴系内置离合器,作为模式转变的传递媒介),如图7所示。
图7 EHS混动系统-轴齿系统
3.4、双电机系统
驱动电机与发电机采用3颗螺栓与壳体进行固定,均为扁线结构,如图8所示;转子组件结构形式基本一致,转子轴两端均为4孔(圆周布置、两侧),可很好降低定子组件的端部绕组与转子组件的内部温度,如图9所示。
图8 EHS混动系统-定子组件
图9 EHS混动系统-转子组件
3.5、过滤器
过滤器外壳采用塑料材料作为基体,内置纤维过滤媒介,采用焊接方式进行密封;过滤器与阀体组件为一体式结构,液压管道短,其液压阻力也小,如图10所示。
图10 EHS混动系统-过滤器
3.6、吸滤器
吸滤器外壳采用塑料材料,与壳体采用O型圈进行密封;吸滤器内孔与壳体油孔进行联结,周向为过滤媒介,如图11所示。
图11 EHS混动系统-吸滤器
3.7、阀体组件
如图12所示,从外形结构及尺寸基本与本田汽车i-MMD基本一致;阀体内置两套机械油泵。
图12 EHS混动系统-阀体组件
3.8、电机控制器
采用水冷润滑方式、内置升压模块、自制IGBT模块,如图13所示。
图13 EHS混动系统-电机控制器
本人也是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只是的理解消化后,形成自己的阐述方式,并将此篇奉献给大家,如本人在撰写的文章中,对某些知识有认识不足或疏漏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正。
- 下一篇:首个国家碳计量中心获批筹建
- 上一篇:排气系统模态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应用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直播|革新汽车仿真:探索 VI-grade 2025.1
2024-11-05 16:03
-
用于高压电池测试的加速度计
2024-11-05 14:44
-
卡特彼勒新一代240吨电动矿卡投入使用
2024-11-05 14:43
-
[法规] 欧盟发布重型车辆事件数据记录仪(E
2024-11-05 14:43
-
城无界野无疆 柴油混动火星9越野版曝时尚越
2024-11-05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