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理论和参数总结及在商业软件中的体现
到上一篇公众号文章《试验模态(四)——模态振型》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涉及了模态理论相关的所有概念,完成了MDOF系统模态理论主要内容的阐述。如上篇文章中所谈及,模态理论的推导有两种数学方法,得到的模态参数虽各有异同。然而无论哪种理论方法,所反映的结构模态本质一定是相通的。
本篇文章的目的,首先是讲清楚两种数学方法所得到的模态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展示所有这些模态参数在某商业软件中的体现,希望能为结构振动/模态工程师的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 1#老枪
1
模态理论的两种推导方式
对于模态理论的推导,如图1所示,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基于复变函数数学理论(图1左侧),也就是本公众号近几篇文章所主要采用的方式。基于MDOF系统运动学方程的Laplace变换,从动刚度矩阵求逆的传函表达形式出发,首先由动刚度矩阵行列式的零点,确定出传函的极点;再基于留数定理,将传函变形为留数/极点表示的部分分式形式,并进一步由留数引出模态振型的概念。最终,引入载荷向量,推导得到“结构振动响应为各阶模态振型线性叠加“的结论。
第二种方式,也是绝大部分模态相关书籍所采用的方式(图1右侧),首先从求解MDOF系统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入手,将微分方程变换为广义特征值问题;求解得到特征值(模态极点)、特征向量(模态振型);结合模态正交性,证明模态线性叠加理论;最后,推导出广义模态参数(模态质量、模态刚度、模态阻尼)及振型的频响函数表达形式。
图1 模态理论的两种阐述过程
基于复变函数理论的推导过程,无需考虑系统的阻尼类型,或者说无论是实模态还是复模态,其所有结论都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关于模态极点的获取,需要求解高阶方程|Z(s)|=0。而高阶方程(≥5阶)的求解,往往难以通过代数方法直接实现,常用的方法仍是将其转换为矩阵特征值问题,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反观基于微分方程求解的推导过程,虽然基于矩阵的求解便于计算,但从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一开始,就限定于实模态(无阻尼或比例阻尼),因此很多结论就只适用于实模态。例如,关于质量/刚度/阻尼的模态正交性,以及基于这些模态广义参数的模态线性叠加表达形式,理论上严格来讲,都仅限于实模态。
实际上,对于具有一般粘性阻尼特性结构的复模态而言,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需要通过额外构建状态方程来完成。此时,模态正交性所对应的将不再是模态质量、模态刚度,而是抽象的广义模态参数a和b(br / ar =-λr)。当然,系统响应仍然满足模态线性叠加理论,表达形式如下(具体推导过程可参考文献1):
公式(1)和(2)是通过微分方程求解所得到的复模态的普遍表达形式,将其与复变函数方式推导得到的结论相对比,可以发现,模态参数a和比例因子Q互为倒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现实中,所有结构的模态都是复模态,实模态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但在工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然使用的是实模态理论。例如对结构进行模态仿真计算,大部分场合都是做实模态分析。这是因为如上篇文章所述,结构的阻尼参数往往难以精确确定。工程上往往先通过实模态,将结构的质量、刚度特性明确下来,而后再结合试验模态结果,将结构的阻尼信息引入模型,进行下一步的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图1中的两种方法,虽然采用的数学方法不同,但最终所反映的模态本质是相同的,因此二者之间必然有内部的联系。首先,复变函数中的极点求解,与微分方程中的广义特征根是完全对应的,都是求解动刚度矩阵行列式的零点。然而:
1)模态振型的求解过程是不一样的,前者从留数矩阵A中直接得到,后者对应特征向量。既然最终对应的是同一组参数,那么两者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
2)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复变函数方法中的比例因子Q与复模态微分方程求解中的模态a互为倒数,但二者都是没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抽象参数。而通过实模态正交性所得到的广义模态参数(mr,kr,cr),可以把结构频响或振动响应表达为多个SDOF系统的线性叠加。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直观的物理意义。那么比例因子Q与广义模态参数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上述两个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2
留数矩阵A与特征向量φ的关系
传递函数矩阵与动刚度矩阵的关系为:
我们在《试验模态(三)——留数的概念》中提到,对于n自由度系统,行列式| Z(s)| 是最高次项为s2n的多项式。
将分母多项式分解为极点表达形式,则为:
用《试验模态(三)——留数的概念》中的求极限方法(规则I)求取各阶留数矩阵,如第r阶留数为:
可以看到,式(6)中除伴随矩阵之外的部分为一个常系数,将其定义为Pr:
则有:
因为极点λr是|Z(λr)|的零点,因此有:
将式(9)和微分方程方法中广义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解方程(10)相对比:
就会理解:adj[Z(λr)]中的每一列,都应与特征值λr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振型)成线性比例关系。设二者相差一个系数Kr,考虑到留数矩阵为对称矩阵,则有:
将两个常系数Pr,Kr乘积合并为一个常系数Qr(比例因子),得到:
到此,我们就完成了留数矩阵A与特征向量(振型)φ之间关系的严格推导。
2
比例因子Qr 和模态质量mr 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试验模态分析得到的结果都是复模态,模态参数理应包括:模态极点/特征值λ,留数A,模态振型φ,比例因子Q,模态a,模态b等。然而,实际上在模态分析软件中仍可得到实模态所对应的广义模态参数(模态质量mr、模态刚度kr、模态阻尼cr)。
这个过程是:通过试验模态参数识别得到极点及留数矩阵后,先选择一定的振型归一化方式,确定出各阶模态的振型向量及比例因子Qr;而后认为结构近似于实模态特性,根据实模态下比例因子Qr和模态质量mr的关系,取Qr的虚部换算出各阶模态质量以及模态刚度。下面我们就具体说明:实模态条件下,比例因子Qr和模态质量mr的对应关系。
MDOF系统传递函数矩阵的极点/振型表达形式为:
对于实模态而言,阻尼为0,极点为纯虚数,模态向量为纯实数,比例因子为纯虚数。因此有:λr= jωr,λr*=-jωr,φr* = φr,Qr*=-Qr。取 s =jω,得到频响函数矩阵:
以及结构的振动响应:
其中模态坐标qr为:
而根据上篇公众号《试验模态(四)—模态振型》公式(22),由实模态正交性得到的模态坐标为:
将上式右侧分子分母同时除以mr,并根据kr / mr= ωr2,得到:
为方便观察,我们将公式(16)和(18)放在一起:
可以看出比例因子Qr与模态质量mr的关系为:
例如,以《试验模态(四)——模态振型》中的2DOF系统为例,两阶固有频率为:ω1=5 rad/s,ω2= rad/s,当两阶振型表示为 和 时,比例因子 , 。而根据模态正交性得到的模态质量为:m1=5.5 kg,m2=11/9 kg。不难验证,比例因子Qr和模态质量mr的关系的确满足式(20)。
在试验模态分析中,通过选择某种振型向量归一化方式,确定出各阶模态的比例因子Qr,然后根据公式(20)计算出模态质量,再进一步得到模态刚度kr = mr ωr2。而模态阻尼cr,我们在上一篇已提到,可直接通过该阶模态的临界阻尼比ξr计算得到:cr = 2ξr mr ωr。至此,我们就得到了所有广义模态参数。
注:对于公式(19),因为: ,括号中的后半部分为单调递减函数。以图2固有频率为10Hz为例,可以看到后半部分(蓝色曲线)随着频率上升,快速衰减。当频率接近固有频率附近时,后半部分更远小于前半部分,通常可以忽略。因此有: ,所以公式(19)中的模态坐标可简化为:
图2 模态坐标的简化说明
实际上,在上篇公众号文章《试验模态(四)——模态振型》模态线性叠加理论部分,我们提到传函的后半段共轭部分可省去,其原因与上类似。
4
试验模态分析软件中的模态参数
下面我们来结合某经典的试验模态分析软件,说明具体在哪里可以查看到各个模态参数。
在Navigator的模态分析结果中,选中要查看的模态,鼠标右键选择Properties菜单,就会弹出该阶次模态的属性框。
首先在第1个Details标签页,我们依次能看到振型归一化的方法(Scaling)、模态极点(Pole)、无阻尼/有阻尼固有频率(Undamped resonance Frequency/ Frequency),以及模态临界阻尼比(Damping)。
而对于广义模态参数,如前所述,由比例因子Q决定,因此采用不同的归一化方法,其值也将不同。关于不同的归一化方法,读者可参阅《试验模态(一)模态分析的归一化和意义》。
图3即为我们一直使用的2DOF系统例子,所对应的模态参数及广义模态参数,振型归一化方法采用Unity Component方法(将DOF:1自由度振型系数置为1,振型向量同比缩放)。大家可自行与《试验模态(四)——模态振型》中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图3 试验模态软件中的模态参数(1)—极点、频率、阻尼及广义模态参数
(P.S. 在上篇文章中,自然频率f与圆频率ω的转换在excel中不留神把两列弄反了,因此在两阶振型动画,以及图1的模态叠加法振动响应分析结果中,f (Hz) 的值是错误的,应除以4π2,在这里为给各位读者造成的困扰致歉,恳请大家谅解。)
在Details标签页,虽然没有比例因子Q,但可以查看到模态a(ModalA)。如前所述,二者互为倒数关系。图4中可以看到模态a的实部通常都很小,接近于纯虚数。
此外,软件还提供根据振型向量计算得到实模态验证结果,包括:各自由度的相位分散程度(Scatter),平均相位偏移(Mean phase deviation,MPD)以及相位共线性(Modal phase collinearity,MPC),以帮助客户判定该阶模态近似于实模态的程度。
图4 试验模态软件中的模态参数(2)—模态b和模态a,及实模态验证
在下一个标签页Modeshapes中(图5),我们将看到分别以幅值/相位及实部/虚部表示的各阶模态振型向量。通常来说,可以看到模态振型的虚部相比较实部很小,接近于实数向量。相位接近于0°(同向)或180°(反向)。
图5 试验模态软件中的模态参数(3)—模态振型
对于第3个标签页的模态参与因子(Participation factors),在大部分振动或模态书籍中没有这个概念。模态参与因子用于多参考模态分析中,可以用于模态试验激励充分性验证。限于篇幅,我们暂且留待以后再介绍。
除了以上模态参数之外,在软件的Modal Validation界面,还可以查看留数A(Residues)。与比例因子及模态a一样,当结构越趋近于实模态特性,留数也将越趋近于纯虚数。
图6 试验模态软件中的模态参数(4)—留数
综上,在结构趋近实模态特征时,就所有模态参数的实/虚特性,简单总结如下(“→”表示“趋近于”):
5
小结
这篇公众号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于模态理论的阐述,实际存在两种数学理论,而这两种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模态参数或概念。比如,国内外大部分模态书籍,都是微分方程求解的思路。因此,很可能读者翻遍整本书,会发现很多模态概念(比如极点、留数、甚至比例因子)根本就找不到,或只是被用类似于“这个参数被称为…”这样的一句话带过。这就造成工程师在使用模态相关的工程软件时,很多参数无法理解。
即使有些书(如笔者本篇文章的主要参考文献[2])会从复变函数的角度讲解,但可惜文字阐述非常精炼,对于初学者不是很友好,且也未能将两种不同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完全说清楚。比如试验模态分析得到的复模态分析结果,为什么还能对应出本应实模态才有的模态质量、模态刚度这些参数。
鉴于上述原因,尽管试验模态技术已经在国内应用了20余年,然而工程师在使用工程软件过程中,往往还是只能停留在频率、阻尼、振型这三个最基本的模态参数的层面,无法实现模态数据更深层次的应用。举例来说:通过试验模态分析得到的广义模态参数,实际上工程师无需使用CAE软件,通过模态线性叠加,就可以直接对结构各部位的动力学响应进行预测。这一点恐怕是大多数工程师没有意识到的。
因此,在本篇公众号文章中,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几方面,帮助读者理清脉络:
-
简要说明了模态理论两种阐述方式的区别:基于Laplace变换复变函数理论推导得到的结论适用性广(无论实模态还是复模态均使用);而实模态假设下的微分方程求解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所得到的基于广义模态参数的SDOF系统线性叠加结论,其物理意义更为明确。
-
虽然数学方法不同,但最终的模态本质是一样的,就两种方法的内部关联进行了分析说明。对留数矩阵与特征向量关系进行了严格推导,并明确了比例因子与模态质量的关系:mr = 1 / (2jωrQr)。说明了如何从试验模态分析所得到的复模态分析结果中,进一步计算得到各项广义模态参数(模态质量、模态刚度及模态阻尼)。
-
结合试验模态分析的某商业软件,说明了在哪里可以查看到各项模态参数。(如果大家对最近几篇文章所使用的2DOF示例数据感兴趣,可发邮件至3630073941@qq.com索取,或直接申请QQ好友,会不定期发送。P.S.数据为2021版本的项目文件,需要有相对应版本的软件才可以打开。)
文章一旦牵涉理论,总是难免大量公式。但对于致力于想把模态弄明白的朋友,笔者相信,通过本公众号相关的几篇文章,认认真真多读几遍,您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如有问题需要探讨或指正,请发邮件至上述邮箱与笔者交流。
疫情已近三年,希望“大疫不过三”即将实现。祝大家远离病毒,身体健康。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参考文献
[1]李德葆, 陆秋海. 实验模态分析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01.
[2]沃德·海伦等. 模态分析理论与试验[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最新资讯
-
招商车研与格物科技合作常熟智能汽车测试基
2025-01-22 09:23
-
智驾安全监管“三支柱”不够了,需要“五支
2025-01-22 07:45
-
汽车研发:整车NVH安装点拓扑优化细节及重
2025-01-22 07:44
-
史上最低!零下51℃冷起动试验在达安中心圆
2025-01-21 18:18
-
充换电站国家标准再新增!2025年5月1日起实
2025-01-21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