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 正文

新能源车辆中的CLUNK现象产生原理和控制策略

2023-06-18 11:42:01·  来源:汽车测试网  
 

CLUNK现象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产生,主要源于扭矩的暂态变化。特别是在TIPIN/TIPOUT和GARAGE SHIFT等驾驶场景中,电机的快速反应和大范围的扭矩变化,常常会在电机和机械传动系统之间产生扭矩冲击,进而导致CLUNK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在TIPOUT工况下,由于DAMPER的存在,新能源汽车的CLUNK风险进一步增加。




针对新能源汽车中的CLUNK现象,研发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控制策略。其中一种典型的策略是前馈控制,通过设定LOOKUP TABLE策略,调整扭矩过零点的速率。在考虑这种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DRAG TORQUE的大小、车速、坡度等因素,确保在不同的驾驶条件下都能有效控制CLUNK现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电机扭矩从正扭矩到负扭矩过零点区间(LOOKUP TABLE上与零扭矩最近的正负扭矩标定值)调整电机扭矩的下降速率。在其他扭矩区间,我们不改变扭矩的下降速率,以此来保持汽车的TIPOUT驾驶性能。




这样的策略有助于减少在40KM/H车速下,TIPOUT时车辆前机舱出现的异响,从而提高驾驶者的主观感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舒适性和驾驶体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策略的设置需要根据具体的车型和动力系统特性进行优化,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对CLUNK现象的控制不应仅仅局限于提供舒适的驾驶体验,更应注重防止对汽车动力系统的潜在损伤,从而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中的CLUNK现象,既是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优化汽车NVH特性,提高汽车性能的机会。只有深入理解CLUNK现象的产生原理,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控制策略,从而在保证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同时,提升驾驶者的舒适感和驾驶体验。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