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电池法》下的潜藏危机与破局之策

2024-04-03 13:48:08·  来源:AUTOINFO  
 

交通电气化在全球脱碳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随着电动车续航能力的提升,动力电池碳排放在整车制造中的贡献逐渐突出,占比已达到48%(如图1)。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涉及多种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战略金属,加剧了供应链潜在的中断风险。


图片

图1 不同电动车零部件碳排放占比


在此背景下,《欧盟电池法与废电池法》(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应运而生,并已于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全文共14章96个条款(见图2),旨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电池发展模式,提升电池供应链的低碳和供应稳定性。尽管该法规在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间寻求了平衡,但部分颇具争议的“危险创新”条款或许会阻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中汽信科深入探讨了法规给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所带来的困扰,并针对性提出了破局之策。


图2 《欧盟新电池法》关键条款


注:图形参考MELIN H E, RAJAEIFAR M A, KU A Y, et al. Global implications of the EU battery regulation[J]. Science, 2021, 373 (6553): 384-387.


01 《欧盟新电池法》创新条款背后的潜在危机


《欧盟新电池法》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监管要求为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然而某些创新条款实施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合规成本飙升,抑制竞争活力。法规要求对动力电池碳足迹进行等级划分并设置准入阈值,不满足要求的动力电池将无法进入欧洲市场。这迫使电池制造商将关注从技术创新转移到深度减碳上,增加电池合规成本的同时将减缓新技术的推出步伐。


——苛刻的披露要求,数据安全难保证。法规要求制造商详尽地披露供应链、第三方审核等的详细信息,电池护照甚至需向电池相关合法利益委员会提供电池分解图等机密信息。极少有技术产品受到如此细致入微的监管,行业无成熟的数据监管机制可借鉴,电池制造商在披露过程中可能面临数据泄露风险。


——滞后的生效时间,企业“可操作性强”。以电池回收相关条款为例,规定了2030年和2035年新生产电池中再生锂、钴和镍的含量。然而,在极端情况下,电池技术通过更新迭代已不在含这几类金属,条款在其正式实施之前就已失去时效性。此外,某些生产商可能会选择新的金属来替代被锂、钴和镍,这将扰乱靠回收这些金属来盈利的下游市场。《欧盟新电池法》规定了受监管电池的容量,制造商可能会策略性地设计电池容量,使之恰好低于规定阈值(2 kWh),从而避免进行供应链尽职调查和使用再生材料。以上情况都将削弱法规试图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来实现降碳的意图。


02 《欧盟新电池法》下中国的发展之困


——链条信息难追溯。欧盟将于2025年2月执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规则,电池企业需搜集供应链各环节和电池生命周期个阶段的碳排放数据,数据体量大且供应商提供意愿低,信息难以追溯。特别对于回收环节,若无法提供可信证明,电池将被认为不进行回收。目前国内缺乏成熟的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溯源,又面临着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机制未建立等诸多难题,加大了中国企业因信息公示不全、内容不合规等原因遭遇出口壁垒的风险。


——测试标准难对等。中欧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中都涉及一系列关键电池性能参数,但是中欧采用的测试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计算轻型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寿命期间的总能量时,《欧盟新电池法》中要求采用欧盟主流的WLTP型式认证,而国内则采用CLTC工况法。由于中欧消费者用车习惯、道路情况等都不同,两种实验的内容和得到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将增加中国企业碳足迹报告的过审难度,如何提高欧盟对于中国标准的认可度或是未来的一大难题。


——碳足迹难达标。2026年8月18日起,电动汽车电池将率先实施碳足迹性能等级披露。2028年2月18日起,碳足迹申报方需提供所申报电池型号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值低于阈值的证明。国际数据库中的中国碳排放因子数值普遍偏高,而国内碳排放因子又未被国际广泛认同,导致我国汽车产业链产品核算出的碳排放强度呈虚高态势,削弱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其次,再生原材料供给的不足及可再生材料认定流程不明确也会使产品碳足迹偏高。


03 《欧盟新电池法》下中国的破局之策


——统一标准,实现互认。当前,不仅碳足迹核算标准存在差异,计算涉及的电池参数的测试方法、数据库的选取等都大为不同。中国亟需构建一个全面且统一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充分利用我国产业链完整、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加速推进国家及行业层面关于锂离子电池碳足迹核算与评估的相关标准制定,并积极与欧盟展开对话交流,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在未来实际应用中能够与欧盟动力电池核算规则相衔接和匹配,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中汽信科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重大课题《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法规体系研究》,完善我国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中欧电池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


——搭建数据化管理平台。面对《欧盟新电池法》提出的电池全生命周期内核算清单报送及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要求,中国汽车及电池行业应当迅速建立起适应本土需求的碳排放信息化管理平台,协助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和各级产品的碳排放数据采集、报告、管理及交互等方面实现高效运作。企业内部也应具备前瞻视野,探索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追溯管理模式,提高其全生命周期过程的透明度、实时跟踪能力和信息互动效率,确保碳资产及碳足迹核算的精确追踪得以实现。中汽信科已成功搭建起融合组织碳排放、产品碳足迹、供应链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碳生态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企业高效管理碳排放数据。


——推动产业链降碳。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出台,低碳属性很可能成为电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力推进电池产业链条的整体降碳工作至关重要。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应主动应对挑战,首先摸清各自环节的碳排放现状,并设定清晰的低碳发展目标,力争提前完成自身低碳转型。尤其是作为锂电池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材料企业,应聚焦减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制造模式、强化精准追溯机制、完善回收利用体系等多维度举措,以有效降低产品碳排放水平。2022年,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展绿色低碳产品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汽信科已启动原材料低碳标识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助力我国汽车和电池产业链的脱碳降碳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汽信科以构建行业专属的“数字碳”生态系统为目标,从数字化解决方案、专业咨询服务以及影响力构建三大维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双碳服务,为汽车行业低碳转型注入新活力。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