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耐久性和可靠性理论基础概述

2024-09-12 16:29:17·  来源:汽车测试网  
 

汽车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国军用标准GIB 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中,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耐久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和维修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年/千米/次),耐久性考虑的是在规定维修条件下也不能恢复产品规定功能的问题。

汽车的耐久性(durability 或 endurance)和可靠性(reliability)与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失效、寿命、安全性、维修性等密切相关。产品可靠性与产品的失效寿命安全性维修性等密切相关,在可靠性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前人们已经在很多场合应用耐久性、寿命、稳定性、安全性、维修性等概念来表征产品的质量。

图片
产品可靠性理论框架

1、可靠性工程发展概况

汽车可靠性工程研究常常把汽车及其零部件能够行驶一定里程而不发生失效作为其耐久性的评价指标,现代可靠性的研究概念包含了汽车耐久性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用电子设备故障率比较高,可靠性的研究首先在电子领域开展。

20世纪50年代,军用电子系统(雷达系统等)设备可靠性问题表现突出,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

1957年,美国国防部和电子工业提出了在研制、制造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试验、验证、鉴定的方法,以及对包装、储存、运输过程的可靠性要求,基本确定了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研究方向。

1960年,可靠性工程开始从电子工业迅速向其他工业部门推广,我国在航天、雷达、通信机、电子计算机的技术领域也提出了可靠性问题,开始开展可靠性工作。

1965年,美国国防部发表了 MIL-STD-785“系统和设备可靠性大纲(reliability programs for systems and equipments)”。强制性地要求把可靠性工程方法与在设计、开发和生产中传统的工程方法整合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可靠性工作已经成为企业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日本的可靠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日本产品(例如汽车、家电产品、照相机等)因可靠性高开始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就此,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得到普遍重视,迅速开展起

2、汽车可靠性四大要素

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定义中4大要素包含:

产品一一汽车、汽车部件、汽车零部件、汽车总总成、车载多媒体、车载冰箱等;

规定的条件一一产品工作的条件,如承受的机械载荷、电压、电流、工作温度湿度、腐蚀、维修、保养、操作者的特性等。

规定的时间一一包括次数(产品承受一定载荷的次数,开关的开-闭次数)、距离(汽车行驶的里程数)、时间(汽车发动机在规定条件下工作的时数)等反映产品寿命的量等。

规定的功能一一在产品(汽车或其零部件)设计任务书、使用说明书、订货合同以及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各种功能与性能要求。


图片
汽车产品可靠性的度量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