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终局在哪里?
——斗胆预测一下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格局
很久没有写东西了,以至于有些朋友以为我移民了或是消失了。主要原因是现在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革新了,我也不喜欢在故纸堆里面翻来翻去。次要原因只有一个字:懒。或许懒惰是因为缺乏激情和动力吧!
现在汽车电子的发展,更多的还是在现有集中式架构基础上的完善:提升性能和增加功能。而且,因为没有很具革命性的芯片出现,估计架构也到了平稳的发展期,需要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在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只有几个少数的领域还在蓬勃发展:48V、底盘电子化,以及智能驾驶。除此之外,除非芯片技术有大的突破,否则车上的电子电气架构将很难看到真正的革新了。
今天聊一个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终局在哪里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4 年 1-11 月,我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445.9 万辆和 2443.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3% 和 5%。其中,2024 年 11 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到 126.8 万辆,同比增长 50.5%,环比增长 5.9%,零售渗透率达到 52.3%,同比提升了 12 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突破 50% 的大关。
11 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 74%,同比增长 4%;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 3.4%,同比下降 2%;新势力份额 15.6%。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24 年第 51 周(12 月 16 日至 12 月 22 日),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销售总量为 66.9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0.3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45.3%。也就是说,在 2024 年的倒数第二周,传统燃油车的份额反超了新能源车!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上的拐点。未来还需要拭目以待。
当我们谈起新能源车,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电动车(或称为纯电车)以及氢能源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汽油或柴油)作为动力来源。由于电池技术和氢能源技术的诸多限制,现在更多是使用电池与内燃机混合驱动的混动车,混动车的特点是既使用电力也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一般而言,由于氢能源技术尚未成熟,仍然无法投入大规模的商用。当前规模化生产的新能源基本上只限于:纯电、混动与增程(电池驱动,但配备内燃机作为发电设备)。
电动车并非真正的新能源
其实,电动汽车的历史比内燃机汽车要长。用于车辆的电机的出现比奥托循环发动机(柴油机)和奔驰发动机(汽油机)还要早。早在 1835 年,荷兰的 Sibrandus Stratingh 教授就设计了第一款小型电动车,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和苏格兰人罗伯特·戴维森在 1842 年研制了更具实用价值的电动汽车,他们使用的都是不可充电电池。
随着铅酸电池和电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制造水平的提高,续航里程更高、造型更加优美的电动车被制造出来。1899 年 4 月 29 日,比利时人卡米尔·詹纳齐打造的炮弹造型的电动车跑出了 105.88km/h 的速度,突破了电动车不可逾越的 100km/h 的速度限制,同时还打破了燃油车保持的最高车速纪录。
就连大发明家爱迪生也发明了自己的电动车。到了 1915 年,美国的电动汽车数量达到 5 万辆,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比燃油车高出 16%。
然而,随着内燃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原油价格的不断下降,燃油车的比例越来越高,电动车基本退出了公众视野,仅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存在。
“新能源”的再次崛起
到了 21 世纪,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众新势力又将电动车带到了大众面前,其原因应该还是由于锂电池和电驱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兴电动车制造商,他们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蓬勃的发展起来了。然而,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努力之下,新能源车的产量竟然增长如此之快,真正实现了“遥遥领先”与“弯道超车”。
然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目前各大新能源车企正在重新启用内燃机。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混动,一种是增程。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可以确定的是,内燃机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了。现在,那些已经将产线卖掉或拆除的内燃机配件生产商,正在努力恢复产能,来抓住这个汽车行业冬天中少有的惊喜与温暖。
关于未来格局的预测
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 2024 年 3 月 8 日发布的《2023 年全球和欧盟汽车工业》报告,2023 年全球乘用车产量为 7561.55 万辆。
对于如此之大的汽车市场和如此广袤无际的地球,能源的多样化是必然的趋势,各种技术虽然都在快速发展,但想一枝独秀、一统江湖还是很难的。电车无法消灭油车,油车也无法阻挡电车,究竟哪种能源形式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还尚未可知。因为这个世界不是由技术决定的,而是由利益决定的。即使一种能源形式在某一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也绝不等于在全世界都能独领风骚。未来的格局应该是百花齐放,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能源形式占主导地位。自己爱吃火锅就以为全世界人都爱吃的想法是幼稚的,无论咖啡多了流行,也必然有大批的人喝茶。
以下是个人的一点猜测,权当娱乐,不给解释。
纯电车会一直存在,主要应用在:对能耗高敏感的领域(如:出租车等)、城市内的日常出行(补能方便且日均行驶里程有限)、对排放要求高等特别场合。真正的固态电池应该很快会出现,但鉴于其较高的成本,短时间尚无法全面普及。虽然固态电池由于能量密度较高(可达磷酸铁锂的两倍以上),有助于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或者减轻车辆的自重,但其安全性和寿命等问题还需要持续的验证。
使用内燃机的车辆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消失,因为燃油目前仍然是获取、储存和运输最方便的能源。而且其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在战争、应急、越野等领域必将长期存在。即使不考虑这些极限的情况,单单是北方寒冷的天气也必然让纯电车望而却步。内燃机车的家族将不断壮大,既包括传统的燃油车,也包括增程式的电车,还会包括混动车、氢内燃机、甲醇(以及其他醇类)内燃机等等多种形式。这对那些生产内燃机及其配件的厂商会是一个好消息,你们的技能和产线可以持续的发挥作用了。
氢能源车会逐渐普及,随着氢的储运和使用技术的逐渐成熟,其目前较高的成本必将快速下降,其安全性也必然会逐渐提升。因为我们的工业体系在生产很多产品的时候都会伴随产生大量的氢气,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是一种很大的浪费。而且,将电能转换为氢气,也是一种可行的能量储存方式。
除了以上所述的电、油和氢几种能源类型外,未来一定会出现多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形式的能源,比如生物煤油、甲醇等,因为对于汽车这种大规模使用的移动设备而言,产、储、运、加等环节的成本、安全和便利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液体相较于电和氢等气体有着天然的优势,而石油作为化石能源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那么人工合成的液体能源就必然会得到大规模应用。
中国汽车如果想走遍全世界,仅仅靠纯电车是万万不行的,至少在未来几十年是不行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广大的地区没有那么良好的基础设施,有些地区甚至电力供给都还无法保证。如果中国未来能够崛起一个类似丰田或大众似的国际化车企,那么这个车企的产品线必然要能够覆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祝各位深陷内卷漩涡的汽车人新年快乐,2025 一切顺利,早日脱离牛马的生活!
- 下一篇:空气悬架的设计与开发经验分享
- 上一篇:高电压工况下温度测量:挑战与应对策略全解析
-
汽车测试网V课堂
-
微信公众号
-
汽车测试网手机站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新实施│轮胎3C认证规则
2025-01-02 12:30
-
“抱团战略”初见成效,日本氢燃料电池卡车
2025-01-02 12:29
-
欧洲主要氢燃料电池企业简介
2025-01-02 12:28
-
2025年整车安全法规实施的技术解读
2025-01-02 10:23
-
全球首个Robotaxi法规出炉:明确安全员角色
2025-01-02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