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实验常见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
常见 汽车零部件实验的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
目录
1 .高温实验
2. 低温实验
3. 湿热实验
4. 盐雾实验
5. 温度冲击实验
6. 快速温变实验
7. 振动实验
8. 沙尘实验
9. 淋雨实验
10. 光照实验
11. 臭氧实验
12. 耐化学腐蚀实验
什么是失效机制呢?失效机制其实就是那些会让产品材料遭受瞬间损伤,或者造成损伤慢慢累积的物理变化过程,又或者是化学反应过程。
对于很多失效机制,我们采用定性处理的办法。简单来讲,就是看施加应力的大小程度如温度,以及应力持续的时长,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判断产品设计的优劣。不过呢。常见的定性测试有湿度实验、沙尘实验、盐腐蚀实验、淋水实验,还有振动实验等等。
1、高温实验
失效机理
材料性能变化:高温会使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发生改变,如塑料件的热变形、老化,金属材料的强度下降、蠕变等。
润滑性能降低:高温会导致润滑剂黏度降低,润滑效果变差,增加零部件的磨损。
电子元件性能漂移:高温会使电子元件的参数发生变化,如电阻值、电容值改变,导致电路性能不稳定。
失效模式
零部件变形:如发动机罩在高温下可能发生翘曲变形,影响外观和装配。
材料老化、脆化:橡胶密封件在高温下易变硬、龟裂,失去密封性能。
电子元件故障:例如车载导航系统的芯片在高温下可能出现死机,黑屏、数据丢失等问题。
2、低温实验
失效机理
材料变脆:低温会使一些材料的韧性降低,变得易碎,尤其是塑料和橡胶材料。
润滑问题:低温下润滑剂黏度增大,流动性变差,甚至会凝固,导致零部件运动阻力增大。
电子元件性能异常:低温会使电子元件的启动性能变差,响应速度变慢,甚至出现短路、断路等故障。
失效模式
材料破裂:如汽车的塑料进气歧管在低温下可能出现裂纹甚至破裂。
零部件卡死:由于润滑不良和材料收缩,一些活动部件如车门铰链、座椅调节机构等可能在低温下卡死,无法正常操作。
电池性能下降:汽车电池在低温下容量降低,启动困难,甚至无法正常供电。
3、湿热实验
失效机理
腐蚀:高湿度环境会加速金属零部件的腐蚀过程,尤其是在有盐分等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
霉变:对于一些含有有机材料的零部件,如内饰件、隔音材料等,湿热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影响其性能和外观。
绝缘性能下降:湿热会使电子元件的绝缘材料性能降低,导致漏电、短路等电气故障。
失效模式
金属生锈:车身、底盘等金属部件出现锈蚀,影响强度和美观。
内饰件霉变、异味:车内的织物、皮革等内饰件出现霉变,产生难闻气味,影响驾乘体验。
电子系统故障:由于绝缘性能下降,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可能出现误动作、故障报警等问题。
4、盐雾实验
失效机理
电化学腐蚀:盐雾中的氯离子会破坏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引发电化学腐蚀,加速金属的腐蚀速度。
缝隙腐蚀:在零部件的缝隙、搭接处,盐雾容易积聚,形成浓差电池,导致局部腐蚀加剧。
应力腐蚀开裂:在拉应力和盐雾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金属材料可能发生应力腐蚀开裂,降低零部件的强度和可靠性。
失效模式
金属部件腐蚀穿孔:如汽车的燃油箱、散热器等金属外壳在盐雾环境下可能出现腐蚀穿孔,导致泄漏。
零部件表面剥落:金属表面的涂层在盐雾腐蚀下会起泡、剥落,失去保护作用,进一步加速基体金属的腐蚀。
结构件强度降低:由于腐蚀作用,汽车的车架、悬挂系统等结构件的强度下降,影响车辆的安全性。
5、温度冲击实验
失效机理
热应力集中:温度急剧变化使零部件不同材料间热膨胀系数差异显著,导致热应力集中。如金属与塑料结合部位,因膨胀收缩程度不同,产生较大内应力。
材料性能突变:极端温度冲击下,材料性能如韧性、强度等会发生突变。低温时,塑料、橡胶等材料变脆;高温时,金属材料强度下降。
电子元件参数漂移:温度冲击会使电子元件内部结构改变,导致参数如电阻、电容值发生漂移,影响电路性能。
失效模式
零部件开裂:热应力作用下,零部件薄弱部位如边角、孔周围易出现裂纹,像发动机缸体在温度冲击下可能产生裂缝。
材料分层与脱胶:不同材料结合处因热应力,出现分层或脱胶现象,如汽车挡风玻璃与胶条结合部位可能脱开。
电子系统故障:电子元件参数漂移致使电子系统出现故障,如车载收音机在温度冲击后可能出现音质变差、信号接收不稳定等问题。
6、快速温变实验
失效机理
热疲劳损伤:快速温变使零部件反复热胀冷缩,材料内部形成微观缺陷,随循环次数增加,缺陷扩展形成疲劳损伤。
水汽凝结与腐蚀:温变过程中,若零部件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水汽会凝结在表面,引发腐蚀,加速材料失效。
密封性能下降:快速温变使密封材料性能改变,如橡胶密封件变硬或变软,导致密封性能下降,外界污染物易进入零部件内部。
失效模式
表面磨损与腐蚀:零部件表面因热疲劳和水汽凝结腐蚀,出现磨损、锈斑等,如汽车轮毂在快速温变实验后表面可能出现锈迹。
密封失效:密封处出现泄漏,如发动机油底壳密封垫在快速温变后可能漏油。
功能性能下降:零部件功能性能受影响,如汽车空调系统在快速温变实验后制冷制热效果变差,响应时间变长。
7、振动实验
失效机理
疲劳破坏:长期的振动会使零部件承受交变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极限时,会产生疲劳裂纹,并逐渐扩展,最终导致零部件断裂。
松动和磨损:振动会使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松动,如螺栓、螺母等连接件松动脱落,同时也会加剧零部件的磨损,影响其配合精度和性能。
共振:当振动频率与零部件的固有频率相接近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振幅急剧增大,导致零部件受到更大的冲击力,加速失效过程。
失效模式
零部件断裂:如发动机的曲轴、连杆等在长期振动作用下可能出现疲劳断裂。
连接件松动脱落:车门、发动机罩等部位的固定螺栓松动,导致部件异响、晃动,甚至脱落。
电子元件引脚断裂:电子电路板上的元件引脚在振动下容易发生疲劳断裂,导致电路断路,电子设备失效。
8、沙尘实验
失效机理
磨粒磨损:沙尘颗粒进入零部件的配合间隙或表面,在相对运动时像磨粒一样对表面进行切削和研磨,导致材料逐渐磨损。
堵塞与淤积:沙尘颗粒堆积在零部件的通道、小孔或缝隙中,阻碍流体流动或影响零部件的正常动作,如堵塞发动机进气道,使进气量减少。
密封破坏:沙尘磨损密封件表面,使其失去密封性能,外界沙尘和杂质容易进入零部件内部,造成进一步损坏。
失效模式
零部件表面磨损:零部件与沙尘接触的表面出现明显的磨损痕迹,如发动机活塞环表面磨损,导致密封性下降,动力输出减弱。
性能下降:因沙尘堵塞或磨损,零部件性能逐渐降低,如空气滤清器被沙尘堵塞后,过滤效率下降,发动机进气质量变差。
卡死或动作不灵活:沙尘进入运动部件的间隙,使部件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导致卡死或动作不灵活,如车门铰链处进入沙尘后,开关门变得困难。
9、淋雨实验
失效机理
水渗透:雨水通过零部件的缝隙、孔洞或密封不良处进入内部,与电气元件接触,引发短路、漏电等问题;或使内部的金属部件生锈腐蚀。
水压破坏:在淋雨过程中,较大的水压可能对零部件的结构造成破坏,如使薄壁件变形、密封件移位等,从而失去密封功能。
水的冲刷作用:长期淋雨时,水流的冲刷会逐渐侵蚀零部件表面的防护涂层,使底层金属暴露,进而发生腐蚀。
失效模式
漏水与渗水:零部件出现明显的漏水或渗水现象,如汽车车身在淋雨实验后,内饰出现水渍,表明车身密封存在问题。
电气故障:水进入电气系统,导致电气元件损坏、短路,如汽车大灯进水后,灯泡烧毁或电路短路,影响照明功能。
腐蚀生锈:金属零部件表面因接触水而生锈腐蚀,如车门边框的金属部分在淋雨实验后出现锈斑,降低了零部件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10、光照实验
失效机理
光降解:紫外线等高能光线会引发材料分子链的断裂和交联,破坏材料的化学结构,使材料的性能逐渐下降。
热效应:光照产生的热量会加速材料内部的化学反应,同时使材料处于热胀冷缩的循环状态,导致材料内部产生应力,加速老化过程。
氧化反应:光照条件下,材料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等物质,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和性能。
失效模式
颜色变化:零部件表面颜色发生改变,如褪色、变黄等,影响汽车的外观美观度,如内饰塑料件在光照实验后颜色变浅。
材料龟裂与脆化:材料表面出现裂纹,随着实验时间延长,裂纹扩展,材料变得脆弱易碎,如橡胶密封条在长期光照后出现龟裂,失去弹性和密封性能。
力学性能下降:材料的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降低,如座椅皮革在光照实验后拉伸强度下降,容易出现撕裂现象。
11、臭氧实验
臭氧氧化:臭氧具有强氧化性,会与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中的双键、不饱和键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羰基、羟基等极性基团,破坏材料的分子结构,导致材料性能劣化。
自由基反应:臭氧分解产生的自由基会引发材料内部的链式反应,进一步加速材料的老化过程,使材料的交联度降低,分子链断裂,从而使材料变软、发粘或变硬、变脆。
失效模式
表面裂纹:零部件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纹,随着臭氧暴露时间的增加,裂纹逐渐扩展和加深,如汽车轮胎表面在臭氧实验后出现龟裂纹。
性能改变:橡胶制品的硬度、拉伸强度、伸长率等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失去原有的弹性和柔韧性;塑料制品可能出现脆化、变形等现象,如橡胶密封件在臭氧实验后变硬,密封效果变差。
颜色变化:材料表面颜色可能发生改变,如变黄、变褐等,影响零部件的外观质量。
12、耐化学腐蚀实验
失效机理
化学溶解:化学物质与零部件材料发生溶解作用,使材料中的某些成分被溶解掉,导致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性能下降。
化学反应:化学物质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改变材料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如酸、碱等物质会与金属发生腐蚀反应,生成金属盐和氢气。
溶胀与脆化: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会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溶胀,破坏材料的分子链间作用力,使材料变软、强度降低;而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使材料失去增塑剂等成分,导致材料变脆。
失效模式
腐蚀与生锈:金属零部件表面出现腐蚀坑、锈斑,严重时会出现穿孔、断裂等现象,如发动机缸体在接触到腐蚀性的冷却液后,表面发生腐蚀。
溶胀与变形:高分子材料零部件发生溶胀,尺寸变大,形状改变,影响其与其他部件的配合,如塑料燃油箱在接触到燃油后可能发生溶胀变形。
性能丧失:零部件因化学腐蚀导致力学性能、电气性能等完全丧失,如被化学物质侵蚀的电子元件,其导电性、绝缘性等性能被破坏,无法正常工作。
最新资讯
-
邀请函 | 智能声振:NVH及语音音频质量技术
2025-04-21 11:23
-
汽车零部件实验常见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
2025-04-21 09:43
-
R171法规要求的NOA《事件报告》
2025-04-21 09:32
-
本田第二代燃料电池膜电极开发技术
2025-04-21 09:30
-
ECU的车规级试验:DV试验(十三:EMC标准及
2025-04-21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