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逸挑战C-NCAPSUV获得五星安全评价
首先我们简单来再了解下天逸C5 AIRCROSS,新车外形延续了AIRCROSS概念车的设计,这也是同级中设计感zui强的车型。层次分明的前脸和圆角矩形设计元素也是未来雪铁龙SUV家族的特征之一。尾部造型比较厚重,采用了悬浮式车顶的设计。尾灯内部的LED灯组也很有设计感,造型与车身上的主要元素圆角矩形相呼应,视觉效果不错。
天逸的内饰设计遵循了以圆角矩形为主的设计思路,各个区域之间层次分明,内饰的用料和配色表现都不错。配置上十分丰富,全系标配电子驻车、8英寸多媒体屏幕、手机映射等功能。在次低配上,就有全液晶仪表、自动空调、无钥匙进入/启动和全景天窗等舒适性配置,这在同级中属于配置有一定优势。
共有350THP(1.6T)和380THP(1.8T)两款发动机供消费者选择,其中350THP发动机最大功率167马力,最大扭矩245牛•米,380THP发动机最大功率204马力,最大扭矩280牛•米。悬架形式为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并且全系没有四驱车型可以选择。
C-NCAP项目:
新车将通过四项主测试来对车辆碰撞结果进行打分,而好的车身结构设计很直接的对碰撞安全成绩分数是最直接的影响,这个是得高分的原因,对于一台轴距达到2730mm的SUV来说实属不易。
碰撞结果显示天逸C5 AIRCROSS取得了C-NCAP五星安全评价,作为雪铁龙首款在中国首发的全球SUV车型,天逸在设计研发之初更以欧洲E-NCAP的要求来作为研发标准。PSA集团被动安全首席专家——RICHARD ZEITOUNI也亲临现场,观摩了碰撞试验。
下面我们再去详细了解一下四项测试项目的情况
1.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16.18分
规则:试验车辆在车速不低于50km/h的速度下,10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刚性壁障。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女性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最右侧座位上放置一个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员约束系统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
在时速50km/h的时速下,经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后,天逸正面两个吸能盒发挥明显作用,发动机舱溃缩变形,A柱无明显变形,前排安全气囊正常开启。此外,天逸的四个车门均能正常打开,乘员座舱空间保持良好,车内假人坐姿正常,前排假人腿部与前舱无明显接触,后排儿童假人与内饰无接触。
2.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16.24分
规则:试验车辆40%重叠正面冲击固定可变形吸能壁障,偏置碰撞车辆与可变形壁障碰撞重叠宽度应在40%车宽±20mm 的范围内。在前排驾驶员和乘员位置分别放置一个男性假人,用以测量前排人员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女性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
偏置碰撞是三天试验中最看起来最惨烈的碰撞,究起原因,不仅因为64km/h的冲击速度是几项碰撞试验中速度最高的,而且40%的受力接触面积最小。SUV天逸整车向右后方倒退,前发动机舱吸收大量撞击能量而溃缩变形,但天逸的A柱仍然无变形,前排安全气囊正常弹出,乘员座舱空间保持完整,四个车门均能开启。
3.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满分
规则:移动台车前端加装可变形吸能壁障,冲击试验车辆主驾驶位,移动壁障行驶方向与试验车辆垂直,碰撞试验速度不得低于50km/h。在驾驶员位置放置一个假人, 用以测量驾驶员位置受伤害情况。在第二排座椅被撞击侧放置假人,用以测量第二排人员受伤害情况。
在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中,天逸车门出现凹陷,但A、B、C柱均无明显变形,左侧安全气帘正常开启,车窗玻璃完好,车内假人坐姿正常,乘员得到良好保护。
4. 鞭打测试3.38分
规则:将试验车辆驾驶员侧座椅及约束系统仿照原车结构,固定安装在移动滑车上,滑车加速度发射,模拟后碰撞过程。座椅上放置假人,通过测量后碰撞过程中颈部受到的伤害情况,用以评价车辆座椅头枕对乘员颈部的保护效果。
鞭打测试是四项测试中速度最快的一项测试,但也是最能直观了解在追尾碰撞时,车内约束系统对乘员保护形势的一项测试。在这项测试中,假人经安全带的预张紧,向前泄力后快速收缩,将假人固定在了座椅靠背上,撞击后,头部也与头枕无接触,避免了第二次伤害,效果良好。
除了以上四项试验的高分外,天逸在加分项这一块获得3分成绩——安全带提醒装置、侧面安全气囊和气帘ESC装置均进行了装备。
最新资讯
-
NVIDIA 发布 2025 财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
2024-11-21 13:30
-
Mack卡车为买家推出创新的虚拟现场探索体验
2024-11-21 13:29
-
氢燃料电池卡车从1到100要多长时间?戴姆勒
2024-11-21 13:28
-
聚焦消费者用车极限环境,2024中国汽研汽车
2024-11-21 13:21
-
新能源汽车高寒环境可靠性行驶试验研究
2024-11-21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