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车企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到底做什么?

2018-05-16 15:35:26·  来源:车图腾  
 
跨国车企A看好天朝的市场,于是在天朝开了个工厂开始造车。


第一个阶段:一切都是为了卖车

跨国车企A看好天朝的市场,于是在天朝开了个工厂开始造车。

车造出来了,要拉去高温高寒高原环境做个标定。否则冬天车子起不来,或者到高原环境车子趴那一动不动了岂不会爆个大新闻。于是A招了一些工程师来做标定。

标定好了之后,要在天朝卖,还需要满足天朝法规的要求。

比如,排放的CO、HC、NOx不能太高;

比如,百公里加速不能你填5秒就写5秒吧,油耗不能你填百公里3L就公告百公里3L吧。

行,歪果仁表示没意见,那就测呗。

但是,一来,语言不通;二来,需要和天朝的政府部门打交道,和天朝的政府部门打交道要按天朝的潜规则,歪果仁搞不定。

于是A又招了一些本地的工程师来做试验。

工程师越来越多,政府也鼓励A在当地开设研发机构,于是A在当地设了个所谓的“研发中心”。

那会儿只是引入国外的热销车型在本地生产,并没有考虑天朝人特有的需求。

幸运的是那会儿天朝的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买车,买了车就高高兴兴地开回家了。

A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二个阶段:产品本地化

看好天朝市场的车企越来越多,跨国车企B、C、D等等一下子涌了进来。

市场上车型越来越丰富,天朝人开的车多了,眼光也越来越高。

有一天,A突然发现,托竞争对手们的福,销量到瓶颈了。

怎么办?

作为历史悠久的跨国车企,A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A决定“满足当地特有的需求,给他们更好的体验”。

于是,他们开始发掘天朝特有的需求,比如,天朝的领导都爱坐后排,而原样引入的车型后排空间不足,后排乘客体验不好。

好吧,那就加长呗。

研发中心的工作又多了一项——加长,不,是研究当地特有的需求,根据当地特有的需求对引入的车型做一些改变。

A的产品再次大卖。

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它的车企发现了A的秘密。

他们follow了A的策略,A的销量再次到了瓶颈。

如何突围?

A想到了价格战,但是降价就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卖的车子多了赚的钱却少了,吃力不讨好的事谁都不想做,为了降价而不降利润,就必须降成本。

于是,研发中心又招了一批人,负责在本地寻找能够提供更廉价零配件的供应商,以降低车辆成本。

第三个阶段:研发本地化的博弈

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加入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媳妇熬成婆进入了高层。

在竞争激烈的大天朝,能挤入外企的一般水平都不错,能通过重重关卡进入外企高层的更是人中龙凤。

对人中龙凤们来说,金钱和地位都不再是问题,剩下来的就是自我实现了。

领导了标定、加长、降低成本,你就满足了吗?

有人不满足,期望更进一,做更核心的设计、开发。

很显然,从零开始做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向总部要技术要人才要资源。

但总部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花费了那么多年,集成了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智慧与汗水的核心技术,说给就给?

第二,资源有限,成百上千万的设备,给你了,总部的研发中心乐意吗?

第三,有些核心技术,当地缺少相关的积累,给当地的研发中心做,真的能做好吗?比如,当地研发人员真的能做出满足AUTOSAR、ISO26262标准的ECU软件吗?

另一方面,研发本地化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天朝廉价优质的人才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丰田日本的30岁员工平均年薪650万日元,丰田中国呢?而且中国人口众多,经历了中考、高考层层筛选的年轻人中人才众多,只要好好培养,能培养出一批质优价廉的可用人才。

第二,总部研发中心的意见,北美欧洲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项目已经让总部研发中心忙得焦头烂额了。天朝不是也有个研发中心吗?当地车型相关的研发让他们自己搞去。

第三,天朝政府明里暗里的要求。“在关键时候没能拉兄弟一把”等。

所以,跨国车企们就开始纠结了。。

目前大多数外企/合资企业的研发中心都处于这个阶段。

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提升、中方高管话语权的增加以及中国研发人员的成长,跨国车企将部分核心技术放到中国研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917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