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智能模组+场景地图+车路协同,这就是千寻切入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姿势。
开始今天的正文之前,先讲一个科技改变出行的小案例:
三角警示牌,是一个挺常见的东西,但是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正确使用它,由于放置距离不够而产生二次事故的案例并不少见。
那怎么才能提升它的预警效果呢?一个思路是,在警示牌里加入高精度定位模块,让它具备向云端报告精确位置的功能。
假如出现了交通事故,你把它拿出来放到车后面,它就会自动上传自己的位置信息,后车司机就能通过地图 App 精准的知道事故发生的位置,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设计,不过,却需要三角警示牌具有非常精准的高精度定位能力。
这就是今天的主角「千寻位置」所做的事儿。
这家提供精准时空定位服务的公司,成立三年多,服务就已经覆盖 230 个国家和地区,总用户数突破 1.9 亿。他们的扩张速度惊人:此前,他们用 18 个月实现用户数过亿,而把这个数字翻倍,只用了 9 个月。
他们做的是 B to B 业务,不会直接触达 C 端用户。但是在我们的手机里,很有可能就搭载了千寻的位置服务。阿里系常说的一个词是「赋能」,千寻也不例外。
千寻位置主要赋能四大领域,分别是智能驾驶、智能产业、智能城市和智能生活,在这里,我们重点还是聊智能驾驶这块。
未来的自动驾驶为什么需要高精度定位?如果你认可「自动驾驶离不开高精地图」这个观点,就不难理解。因为,高精度定位通常是和高精地图是好基友,他们需要互相配合。比如,如果一辆自动驾驶车搭载的地图精度达到厘米级,而它的定位能力却仍停留在分米甚至米级,那显然不符合要求。
就算在自动驾驶还没完全到来的现在,精准定位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至少我们不希望车机导航分不清主路辅路吧?
而成立三年以后,千寻位置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策略又有什么新变化呢?
简单来说,他们不止面向汽车领域提供位置服务,还开始深入到汽车底层基础硬件领域,和那些芯片厂商、设备商合作,推出车用的高精定位模组。这是比「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位置服务」更具象的业务,并且更容易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落地。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在千寻位置 CEO 陈金培看来,如果没有很好的集成千寻位置时空能力的芯片,就无法升级相关的应用场景。这个不难理解,就像 iPhone 要想实现 Face ID 功能,就需要有相应的摄像头硬件做支撑,对于提供时空位置服务的千寻来说,很多应用场景其实都需要「智能终端」在硬件层面做好准备。
其次,很多车厂和 Tier 1 供应商又向千寻反映,可以集成高精度定位能力的硬件在市面上还很匮乏,就算他们想使用千寻提供的服务,也缺乏硬件基础。
所以,自己做一套汽车前装高精度定位模组,就很有必要了。
而如果想进入前装领域,仅靠千寻自己是无法完成的,毕竟他们不具备芯片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所以,这次云栖大会上,千寻发布的业内首个用于量产车项目的「高精度定位车载前装通信模组」,就是他们和高通、移远通信共同打造的。前者负责芯片,后者是全球领先的物联网通讯模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