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汽通用汽车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已经是上汽通用市场竞争力的看家法宝。
(2012年3月27日,泛亚热力学风洞实验室落成,图为国内最先进的可升降变角度全光谱日照模拟系统)
1997年6月12日,上海市一号工程——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同时宣告成立,由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同步建设整车厂与汽车研发中心,这在当时是首开行业先河,也使得上汽通用汽车从一开始就拥有了超出同侪的高起点。
道生一:万物有始
上汽通用是上汽集团合资的第二家企业。按当时的国家规定,一家企业可以有两个合作伙伴。上汽集团设定了合作的门槛——共享技术。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六家日美企业进入候选名单。其中,通用汽车对于合作的愿望最为强烈。上世纪90年代初,通用汽车提出了回归亚太战略,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做了详尽的分析,结果出人意料。按GDP与人均汽车保有量来算,中国处于典型的卖方市场,仅有奥迪、大众等少量车型供给。面对这样的市场机会,通用汽车展示出十足的合作诚意,愿意共享技术,也希望借此在中国赢得市场。由此,上汽通用与泛亚应运而生。
但是泛亚能否肩负起“共享技术”战略的使命?
比流水线制造更难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锻炼。上汽集团从上海汽车研究所等机构抽调了约180人进入泛亚。不少人在研究所里画了十几年的图纸,却从未见图纸变成真车,有些人才刚从大学毕业。有趣的是,这些人里,拥有汽车驾照的只有二三十人。不会开车,却要去开发汽车,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就是当时的现状。泛亚的管理层很清楚,工程人员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升能力,而不是靠画图纸。
有这样的理念在,泛亚从创立之初便种下了创新、包容的文化基因。
通用汽车作为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对如何培养团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整车开发流程分为造型设计、工程开发、试验认证三大阶段。在1999年的起步阶段,“麒麟”概念车培训了开发人员的市场调研和造型能力,这也是整车开发的起始部分。通用派驻的外籍专家从项目团队组建开始,直至最终发布,带领团队走了一遍流程。这个项目培养出了泛亚的一批设计骨干。
在进行概念车开发的同时,泛亚也与当时的上汽通用产品工程部一起在一些投产项目上进行实践。比如别克新世纪轿车的小改型,要根据中国市场的法规要求、审美差异、气候道路条件,对原型车的发动机、内饰、悬挂等进行重新标定与调整、调校。得益于与通用汽车全球开发平台,泛亚可以在一个全球平台上,与项目原开发地的工程人员进行产品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如何执行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设计,并很快获得了数据发布权限,这意味着中国团队更改图纸后经过试验认证,可以在发布图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回传到通用汽车的系统上。
2000年,为赛欧做小改型是对泛亚前期学习成果的第一次综合检验。上汽通用引进源自巴西的可赛Corsa,将其定位成为“10万元家轿”。在当时老三样一统天下的年代,这个中档价位的车型恰好是市场的空白点。但巴西提供的图纸和数模存在大量不匹配问题,原车也不完全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为此,上汽通用提出要针对中国市场做改进。泛亚为赛欧设计了全新的保险杠、扰流板、车身饰件等,并开发标定了全新的空调和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并调整了内饰、电气系统,进行了制动系统的开发认证。
2001年,赛欧上市后,一夜之间中国进入了全民家轿时代。别克赛欧成功的意义不仅是通过适应性改进,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更在于锻炼了开发者,一举实现了60%的国产化率。
当然,回过头来看,赛欧也有不尽完美之处。但正是这些“美丽的错误”让大家知道了开发车辆的门道,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