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提到汽车座椅的时候,更多的会先想到与舒适性相关的功能:真皮座椅、N向电动调节、座椅加热、按摩……然而座椅的另外一个可以说更重要的功能一直被消费者所忽略,那就是安全性。汽车座椅是乘员约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乘员约束系统,大家首先都会先想到安全带、安全气囊等装置。汽车座椅在一旁默默流泪。是的,大家都忘了汽车座椅也是乘员约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来说,在汽车被动安全的领域,只要在汽车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与乘员发生接触,对人体产生载荷的部件,都算是乘员约束装置。而当人们决定坐着开车,而不是站着开车的那一刻起,座椅就已经是约束系统了,因此它的资格应该算是元老级的。只不过,由于座椅在乘员舒适性方面的作用实在是太突出了,导致安全性被消费者忽视。
其实工程师们早就注意到了汽车座椅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汽车碰撞事故中,尾撞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造成的伤害比例,以及医疗成本都比较高。一般来说,车辆被追尾的时候,相对速度都不高,属于较为轻微的碰撞。很自然,大家倾向于将座椅靠背的刚度设计的比较小(这里姑且称之为“柔性”的设计),尽量减小碰撞的过程中,乘员身体所受到的载荷。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对交通事故数据进行评估,发现有问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追尾事故中,例如小轿车被大货车拱了,或者后车完全没有减速,乘员的伤亡比较惨烈。工程师们一分析,发现之前的座椅都太柔了,在剧烈的追尾碰撞下,椅背被乘员向后运动的冲击力加载,向后转动到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超过60度之后,就hold不住乘员了。乘员将以插水式的姿态越过座椅,向车后部的结构“飞”出去……后果可想而知。
图1 在严重追尾在严重追尾事故中座椅靠背变形过大导致乘员失去约束
既然座椅太“柔”了不好,那就把座椅的结构变得硬些(“刚性”)吧。可问题来了,当座椅刚度变硬,在低速碰撞下,乘员受到来自椅背的作用力更剧烈,乘员躯干向后运动的趋势被“硬”椅背限制住,因此加剧头部和躯干之间的相对运动,增加颈部受到挥鞭伤的风险(关于挥鞭伤,后续有专文进行介绍)。刚性座椅虽然照顾了高速工况的保护需求,但牺牲了低速工况的保护效果。
这场关于座椅是要“硬”一些,还是“柔”一些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将近4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通用汽车的Viano博士提出了一种新的座椅结构设计,问题才得到较好的解决。这种座椅被称为“新一代高强度吸能座椅”(英文是:A New Generation of Yielding Seats with High Retention, 简单粗暴地直译过来就是新一代又软又硬的座椅……)Viano对传统椅背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其主要特征是椅背外围是强壮的一圈骨架结构,中间留下一个空洞。骨架是保证在高速尾撞的时候,座椅能承受较大的载荷,把乘员给hold住;而中间的“大洞”则允许低速碰撞的时候,乘员背部陷入其中。此时乘员只受到挤压靠背泡沫和弹簧结构时所产生的反力,因此比较柔和,可减少颈部的挥鞭伤。通用汽车自1997年开始在其产品线普遍装配此种座椅,并将设计对其它汽车制造商开放。Viano在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这种座椅能使尾撞事故中的致命伤害减少46.3%。
图2 通用汽车公司发明的高强度吸能座椅
汽车座椅的“刚性”和“柔性”之争,让我们看到汽车座椅这一“古老”的汽车部件,随着交通状况和损伤理论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直到今天,汽车工程师仍在不断努力提高座椅的安全性能,例如进一步降低尾撞事故中挥鞭伤的风险;防止正面碰撞中乘员的下潜伤害等。这些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Viano D C. The debate between stiff and yielding seats - a new generation of yielding seats with high retention in rear crashes[M]. 2003.
Herbst B R, Meyer S E, Oliver A A, et al. Rear impact test methodologies: quasistatic and dynamic[C] //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ESV)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 Stuttgart, Germany, 2009.
Viano D C, Parenteau C S. Updat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 retention seats in preventing fatal injury in rearimpacts[J].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2015, 16(2): 154-158.